摘要 | 第1-4页 |
外文摘要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 西藏政教合一制的研究 | 第10-11页 |
2. 帕木竹巴时期的政教合一制研究 | 第11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制 | 第13-28页 |
第一节 政教合一制的产生及原因 | 第13-17页 |
第二节 西藏政教合一制的发展及模式 | 第17-28页 |
一、家族式政教合一制 | 第18-24页 |
二、联盟式政教合一制 | 第24-26页 |
三、个人式政教合一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帕竹政权时期的政教合一制模式 | 第28-48页 |
第一节 朗氏家族的产生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帕竹万户的建立和发展 | 第30-38页 |
一、中央政府对帕竹万户的册封 | 第31-33页 |
二、朗氏家族控制帕竹噶举 | 第33-38页 |
第三节 帕竹政权的正式建立和家族式政教合一制的发展 | 第38-48页 |
一、绛曲坚赞的“新政” | 第38-42页 |
二、家族式政教合一制的发展和完善 | 第42-48页 |
第三章 家族式政教合一制发展至中期内部权力的重构 | 第48-56页 |
第一节 且萨桑杰坚赞带来的冲击 | 第48-52页 |
第二节 帕竹家族式政教合一制内部权力重构 | 第52-56页 |
第四章 帕竹政权内部权力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 第56-62页 |
第一节 政权内部的变化及影响 | 第56-59页 |
一、为仁蚌巴登上政治舞台带来契机 | 第56-58页 |
二、仁蚌巴家族取代朗氏家族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在西藏历史上的地位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78页 |
Ⅰ 帕竹万户历任万户长与京俄 | 第66-67页 |
Ⅱ 帕竹政权历任第悉与京俄 | 第67-68页 |
Ⅲ 14—15世纪西藏地方历史大事记年 | 第68-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