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种类股制度概述 | 第13-22页 |
一、 种类股及其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一) 种类股的含义 | 第13-14页 |
(二) 股份之分类与种类股 | 第14-15页 |
二、 种类股的内容和特征 | 第15-16页 |
(一) 种类股的内容 | 第15-16页 |
(二) 种类股的特征 | 第16页 |
三、 种类股的效用 | 第16-19页 |
(一) 便于筹资 | 第17页 |
(二) 便于企业股权继承 | 第17-18页 |
(三) 便于出资转换(债转股) | 第18页 |
(四) 可作为反收购手段 | 第18-19页 |
四、 典型种类股的介绍 | 第19-22页 |
(一) 普通股 | 第19页 |
(二) 附盈余分配事项的种类股 | 第19-20页 |
(三) 附剩余财产分配事项的种类股 | 第20页 |
(四) 附表决权事项的种类股 | 第20页 |
(五) 附赎回权事项的种类股 | 第20-21页 |
(六) 附转换权事项的种类股 | 第21页 |
(七) 混合型种类股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种类股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在主要发达国家的立法实践 | 第22-27页 |
一、 种类股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第22页 |
二、 种类股制度在主要发达国家的立法实践 | 第22-26页 |
(一) 美国 | 第23-24页 |
(二) 英国 | 第24页 |
(三) 德国 | 第24-25页 |
(四) 日本 | 第25页 |
(五) 韩国 | 第25-26页 |
三、 总结与启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种类股制度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空间 | 第27-33页 |
一、 我国种类股观念的误区 | 第27-29页 |
(一)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种类股 | 第27-28页 |
(二) 内资股和外资股属于公司法意义上的种类股之质疑 | 第28-29页 |
二、 我国种类股制度的实践 | 第29-30页 |
(一) 我国的种类股立法实践 | 第29-30页 |
(二) 我国公司对种类股的尝试运用 | 第30页 |
三、 种类股制度在我国设置的法律空间和环境 | 第30-33页 |
(一) 《公司法》上设置种类股的空间 | 第31页 |
(二) 证券法及相关行政法规为种类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配套环境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建立我国种类股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公司法价值考量 | 第33-41页 |
一、 种类股制度的建立与公司法制现代化 | 第33-34页 |
(一) 公司法制现代化的含义 | 第33-34页 |
(二) 种类股制度的建立是公司法制现代化的要求 | 第34页 |
二、 建立我国种类股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34-37页 |
(一) 创新投资工具,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完善 | 第34-35页 |
(二) 有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摆脱融资困境 | 第35页 |
(三) 有利于保持政府对国有垄断性企业的控制力,保护民族品牌 | 第35-36页 |
(四) 可作为风险投资业的投资工具,促进创业企业的发展 | 第36页 |
(五) 防御敌意收购 | 第36-37页 |
(六) 其他现实意义 | 第37页 |
三、 建立我国种类股制度的公司法价值考量 | 第37-41页 |
(一) 种类股制度的设置与私法自治原则 | 第37-39页 |
(二) 种类股制度的设置与股权平等原则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我国种类股制度的具体建构 | 第41-53页 |
一、 种类股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41-43页 |
(一) 国外(地区)关于种类股制度的立法模式 | 第41-42页 |
(二) 我国种类股制度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42-43页 |
二、 种类股类别设置及发行的规则 | 第43-47页 |
(一) 立法上明确规定 | 第44页 |
(二) 种类股的类别设置 | 第44-46页 |
(三) 种类股的发行规则 | 第46-47页 |
三、 建立种类股东权利的保护体系 | 第47-52页 |
(一) 设立种类股东大会 | 第47-49页 |
(二) 建立无表决权种类股的表决权恢复制度 | 第49-50页 |
(三) 制定种类股东的权利救济措施 | 第50-51页 |
(四) 其他相关保障措施 | 第51-52页 |
四、 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