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 第1-11页 |
0.1 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0.2 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 | 第8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0.4 论文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0.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1. 日本主银行制形成的渊源与经济机制 | 第11-17页 |
1.1 二战之前日本银行业的形成 | 第11-12页 |
1.1.1 日本银行业的自由发展阶段 | 第11-12页 |
1.1.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金融恐慌与政府干预的加强 | 第12页 |
1.2 二战期间日本银行业的发展 | 第12-15页 |
1.2.1 二战初期政府对银行业的干预和贷款辛迪加的形成 | 第12-14页 |
1.2.2 指定银行制度的形成 | 第14-15页 |
1.3 战后主银行制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15-17页 |
1.3.1 贷款分散化的需要 | 第15-16页 |
1.3.2 对企业有效控制的要求 | 第16-17页 |
2. 主银行制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以及经济机制 | 第17-22页 |
2.1 日本主银行制度的特点 | 第17-20页 |
2.1.1 企业与主银行之间的依赖与监控 | 第17-18页 |
2.1.2 主银行之间的相互委托监控 | 第18-19页 |
2.1.3 监管当局与主银行之间的委托监控与接受监督 | 第19-20页 |
2.1.4 主银行体制的本质 | 第20页 |
2.2 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经济机制分析 | 第20-22页 |
2.2.1 主银行制度的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2.2.2 主银行制度的作用 | 第21-22页 |
3. 日本经济环境转变与主银行制改革中政府作用机制分析 | 第22-32页 |
3.1 日本面临的经济环境的转变 | 第22页 |
3.2 主银行制在新环境下的局限性 | 第22-28页 |
3.2.1 主银行制造成了“预算软约束” | 第22-23页 |
3.2.2 主银行制损害了日本银行的竞争力 | 第23-26页 |
3.2.3 主银行制导致了政策的不透明 | 第26页 |
3.2.4 主银行制加剧了道德风险的产生 | 第26页 |
3.2.5 主银行制抑制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 第26-27页 |
3.2.6 主银行制促进了“常青现象”的发生 | 第27页 |
3.2.7 主银行制扰乱了资金的正常分配 | 第27-28页 |
3.3 日本主银行制度改革及特点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3.3.1 金融自由化 | 第28-29页 |
3.3.2 金融大爆炸计划 | 第29-30页 |
3.3.3 日本银行制度改革缓慢的原因及改革前景 | 第30-32页 |
4. 日本主银行制的评价与启示 | 第32-39页 |
4.1 主银行制度对日本金融危机的触发作用分析 | 第32-34页 |
4.1.1 Anglo-Saxon模式与基于“关系”的主银行制的简单比较 | 第32-33页 |
4.1.2 金融自由化、两种制度的直接接触与金融危机的产生 | 第33-34页 |
4.2 日本银行制度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9页 |
结束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