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20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18-20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0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第21-27页 |
·委托代理理论溯源 | 第21-22页 |
·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 | 第24-25页 |
·委托代理关系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农村合作金融的历史与现状 | 第27-41页 |
·农村合作金融的基本范畴 | 第27-31页 |
·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 | 第27-28页 |
·合作金融的组织形式 | 第28-31页 |
·世界合作金融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 第31-35页 |
·世界合作金融两大流派 | 第31-32页 |
·世界合作金融的政府管理方式 | 第32-33页 |
·世界合作金融发展的共同特点 | 第33-34页 |
·世界合作金融的发展趋向 | 第34-35页 |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与演进 | 第35-39页 |
·旧中国合作金融的实践与发展 | 第35页 |
·新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阶段 | 第35-38页 |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管理体制变迁过程 | 第38-39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39-41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 第39页 |
·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的委托—代理关系探析 | 第41-55页 |
·产权及产权关系界定 | 第41-42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的基本形式及缺陷 | 第42-45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的基本形式 | 第42-43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的缺陷及影响 | 第43-45页 |
·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结构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异化 | 第45-49页 |
·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结构的范畴 | 第45页 |
·农信社公司治理结构的客观基础 | 第45-47页 |
·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结构的异化 | 第47-49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 第49-51页 |
·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 | 第49-50页 |
·完善农信社公司治理结构 | 第50-51页 |
·产权改革中的非合作博弈行为 | 第51-55页 |
·制度的博弈 | 第51-52页 |
·民主管理的博弈 | 第52-53页 |
·服务宗旨的博弈 | 第53-54页 |
·利润分配的博弈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中的委托代理结构设计 | 第55-61页 |
·构建委托代理结构 | 第55-57页 |
·优化股权结构 | 第55-56页 |
·建立权责统一、有效制衡的”三会制度” | 第56页 |
·规范授权方式,合理界定理事长、监事长和主任的职权 | 第56-57页 |
·实施社员权利的公共委托代理 | 第57页 |
·建立激励机制 | 第57-59页 |
·目标激励 | 第57-58页 |
·表率激励 | 第58页 |
·物质激励 | 第58页 |
·精神激励 | 第58页 |
·民主激励 | 第58-59页 |
·机制激励 | 第59页 |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 | 第59-60页 |
·决策管理机制 | 第59页 |
·自我约束机制 | 第59-60页 |
·稽核监督机制 | 第60页 |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61-65页 |
·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体制 | 第61-62页 |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第61页 |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 第61-62页 |
·放松金融管制 | 第62页 |
·政策扶持 | 第62-63页 |
·财税扶持政策 | 第62-63页 |
·金融扶持政策 | 第63页 |
·立法保障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