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纺织、印染工业论文

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

绪论第1-16页
第一章 印染废水的特点及剩余污泥处理技术第16-35页
 1.1 纺织印染行业基本情况第16-17页
 1.2 印染生产工艺第17-20页
  1.2.1 烧毛第17-18页
  1.2.2 退浆第18页
  1.2.3 煮练第18页
  1.2.4 漂白第18-19页
  1.2.5 丝光第19页
  1.2.6 染色第19页
  1.2.7 印花第19-20页
 1.3 印染废水的特点第20-21页
  1.3.1 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第20-21页
  1.3.2 水质变化大第21页
  1.3.3 pH值变化大第21页
  1.3.4 水温水量变化大第21页
 1.4 印染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第21-23页
 1.5 剩余污泥处理现状第23-25页
  1.5.1 卫生填埋第23页
  1.5.2 污泥焚烧第23-24页
  1.5.3 土地利用第24-25页
  1.5.4 剩余污泥处理的其它方法第25页
 1.6 剩余污泥处理新技术第25-28页
  1.6.1 湿式氧化法(WO法)第26页
  1.6.2 厌氧消化和热干燥法第26-27页
  1.6.3 高速生物反应器第27-28页
  1.6.4 超声波处理技术第28页
 1.7 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泥处理新方向第28-35页
  1.7.1 膜生物反应器第28-29页
  1.7.2 臭氧法第29-30页
  1.7.3 细菌捕食法第30页
  1.7.4 微生物强化第30-31页
  1.7.5 代谢终止第31页
  1.7.6 投加酶第31-32页
  1.7.7 氯化法第32页
  1.7.8 超声波第32页
  1.7.9 污水污泥的机械瓦解第32-33页
  1.7.10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第33页
  1.7.11 Cambi工艺:同时实现污泥减量和生物气产生第33页
  1.7.12 嗜热菌处理第33-35页
第二章 剩余污泥的特点及水解酸化减量机理第35-47页
 2.1 剩余污泥的特点第35-36页
 2.2 水解酸化处理工艺及剩余污泥减量的机理第36-47页
  2.2.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第36-38页
  2.2.2 水解酸化反应第38-41页
   2.2.2.1 水解阶段第38-39页
   2.2.2.2 酸性发酵阶段第39-40页
   2.2.2.3 水解酸化工艺第40-41页
  2.2.3 水解酸化工艺处理剩余污泥第41-43页
  2.2.4 课题的提出第43-44页
  2.2.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44-47页
第三章 间歇式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处理酸性染料废水工艺研究第47-59页
 3.1 试验用染料及污泥来源第47-48页
 3.2 实验装置与测试方法第48-49页
  3.2.1 实验装置第48-49页
  3.2.2测试方法第49页
 3.3 浓缩污泥水解酸化工艺第49-57页
  3.3.1 污泥浓度对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第49-53页
   3.3.1.1 污泥浓度对pH值的影响第49-51页
   3.3.1.2 污泥浓度对污泥减量效果的影响第51-53页
  3.3.2 温度对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第53-56页
  3.3.3 搅拌速度对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3.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连续式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处理分散与活性染料废水工艺研究第59-102页
 4.1 实验用染料及废水组成第59-60页
  4.1.1 实验用染料第59-60页
  4.1.2 废水组成第60页
 4.2 实验工艺流程第60-63页
  4.2.1 1号水解酸化反应器(F_1)第61-62页
  4.2.2 2号水解酸化反应器(F_2)第62页
  4.2.3 好氧反应器(O)第62-63页
  4.2.4 沉淀池第63页
 4.3 试验的启动第63-66页
  4.3.1 F_1的污泥接种与启动第63-64页
  4.3.2 F_2的污泥接种与启动第64-65页
  4.3.3 O的污泥接种与启动第65页
  4.3.4 对比试验第65-66页
 4.4 试验测试方法第66页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6-101页
  4.5.1 剩余污泥减量效果分析第66-72页
  4.5.2 各反应器污泥平衡状况第72-75页
   4.5.2.1 F_1的污泥平衡状况第72-73页
   4.5.2.2 F_2的污泥平衡状况第73-74页
   4.5.2.3 O的污泥平衡状况第74页
   4.5.2.4 整个系统的污泥平衡状况第74-75页
  4.5.3 工艺参数对污泥减量效果的影响第75-88页
   4.5.3.1 进水COD_(Cr)容积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75-79页
   4.5.3.2 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79-84页
   4.5.3.3 系统水温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84-88页
  4.5.4 剩余污泥回流对系统的影响第88-98页
   4.5.4.1 剩余污泥回流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第88-93页
    4.5.4.1.1 对F_1反应器COD_(Cr)去除率的影响第88-91页
    4.5.4.1.2 对整个系统COD_(Cr)去除率的影响第91-93页
   4.5.4.2 剩余污泥回流对脱色的影响第93-95页
   4.5.4.3 剩余污泥回流对氮源的影响第95-96页
   4.5.4.4 剩余污泥回流的其它影响第96-98页
    4.5.4.4.1 对SS的影响第96-97页
    4.5.4.4.2 对pH的影响第97-98页
  4.5.5 不同处理池中COD_(Cr)的变化情况第98-101页
 4.6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水解酸化处理系统中污染物的降解第102-119页
 5.1、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混合废水中污泥的红外谱图分析第102-109页
  5.1.1 实验方法与设备第103页
   5.1.1.1 污泥红外谱图第103页
   5.1.1.2 COD_(Cr)、TOC、MLVSS测试第103页
  5.1.2 污泥红外谱图分析第103-109页
 5.2 高效液相谱图对污染物降解的分析第109-117页
  5.2.1 测试条件与仪器第109页
  5.2.2 高效液相谱图分析第109-114页
  5.2.3 GC/MS谱图分析第114-117页
   5.2.3.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第114-115页
   5.2.3.2 GC/MS谱图分析第115-117页
 5.3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六章 水解酸化处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119-128页
 6.1 兼氧系统反应动力学第119-123页
  6.1.1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第119-121页
  6.1.2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与计算第121-123页
 6.2 好氧系统反应动力学第123-127页
  6.2.1 动力学方程推导第123-125页
  6.2.2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与计算第125-127页
 6.3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8-132页
 7.1 研究总结第128-131页
  1 间歇式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处理酸性染料废水工艺研究第128-129页
  2 连续式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处理分散与活性染料废水工艺研究第129页
  3 水解酸化处理系统中污染物的降解第129-130页
  4 水解酸化处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130-131页
 7.2 研究展望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enistein对绒癌耐药细胞株JAR/MTX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