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历史考察第19-52页
 第一节 最后贷款人的概念界定第19-34页
  一、古典概念第19-26页
  二、古典概念的两种反对观点第26-30页
  三、自由银行学派关于不需要LOLR 的观点第30-31页
  四、国际最后贷款人第31-32页
  五、评述第32-34页
 第二节 最后贷款人的理论基础第34-39页
  一、D-D 模型第34-38页
  二、同业市场失灵第38-39页
 第三节 最后贷款人与货币、中央银行制度的关系第39-47页
  一、与货币的关系第39-43页
  二、与中央银行制度的关系第43-47页
 第四节 最后贷款人职能演进的个案研究:以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为例第47-52页
  一、英格兰银行成为最后贷款人的演进过程第47-50页
  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第50-52页
第二章 最后贷款人与金融稳定第52-109页
 第一节 关于金融稳定的最新理论模型第52-71页
  一、模型介绍第53-64页
  二、关于该模型的评述第64-65页
  三、英格兰银行关于各国(地区)金融稳定职能的调查第65-71页
 第二节 最后贷款人的制度特征和国际比较第71-89页
  一、“最后贷款”的含义第71-72页
  二、“最后贷款”支持的目标和前提第72-77页
  三、“最后贷款”支持的资源限制第77-78页
  四、“最后贷款”支持的要素第78-89页
 第三节 最后贷款人的模型介绍第89-100页
  一、模型设定第90-91页
  二、单一时期模型第91-94页
  三、动态模型第94-99页
  四、关于此模型的评述第99-100页
 第四节 系统危机时期的最后贷款人支持第100-109页
  一、特征第100-102页
  二、成本补偿机制第102-103页
  三、可选择的操作程序第103-104页
  四、危机的其它管理措施第104-109页
第三章 最后贷款人与资本监管、存款保险机制第109-155页
 第一节 资本监管对风险控制的重要作用第109-120页
  一、基于银行特殊性的资本监管第109-112页
  二、资本监管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稳健性第112-120页
 第二节 资本监管中的迅速纠正机制第120-128页
  一、针对问题银行的强制措施第120-122页
  二、迅速纠正机制第122-124页
  三、我国的资本监管现状第124-128页
 第三节 存款保险制度与最后贷款人第128-136页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度特征第128-130页
  二、与最后贷款人的关系第130-132页
  三、存款保险绩效的实证分析第132-136页
 第四节 最后贷款人、存款保险以及监管当局管制权力的分配第136-155页
  一、相关文献第136-138页
  二、Charles M Kahn&Joao Santos 模型第138-151页
  三、我国实际情况第151-155页
第四章 最后贷款人中的道德风险第155-173页
 第一节 银行管制者的道德风险第155-160页
  一、银行监管者的道德风险第155-158页
  二、中央银行的道德风险第158-160页
 第二节 银行外源道德风险:债权人和股东第160-163页
  一、债权人(存款人)的道德风险第160页
  二、股东的道德风险第160-163页
 第三节 银行内源道德风险:银行经营者第163-166页
  一、文献回顾第163-164页
  二、模型分析第164-165页
  三、实证第165-166页
 第四节 “建设性模糊”:道德风险的治理第166-173页
  一、文献回顾第166-167页
  二、引发的争论第167-168页
  三、各国(地区)做法第168-171页
  四、我国做法第171-173页
第五章 最后贷款人与货币稳定第173-183页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评论第173-177页
  一、“货币稳定促进论”第173-174页
  二、“货币稳定不利论”第174-175页
  三、“协调论”第175页
  四、“在既定条件无影响论”第175-176页
  五、其它观点第176页
  六、评论第176-177页
 第二节 实证分析第177-183页
  一、救助类再贷款引发的被动货币投放第177-178页
  二、1998-2004 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第178-183页
第六章 我国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评价第183-215页
 第一节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回顾第183-198页
  一、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发挥作用的背景第183-188页
  二、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的方式和对象第188-191页
  三、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案例的具体分析第191-198页
 第二节 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特点第198-201页
  一、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决定了再贷款是“最后贷款人”提供资金的主要方式第198-199页
  二、转型期特有的制度框架使我国“最后贷款人”职能滥用第199-200页
  三、参与博弈方多,拖延不决导致救助成本高第200页
  四、规则不明,透明度低第200-201页
 第三节 引发的争议第201-205页
  一、是否应该动用公共资金救助券商第201-203页
  二、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金融机构是否是我国现阶段最好的选择?第203页
  三、政府在风险处置中的作用第203-205页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第205-207页
  一、道德风险严重第205-206页
  二、金融风险向人民银行转移第206页
  三、救助性和破产性标准难以掌握第206-207页
  四、缺乏统一操作规程,实际操作较为混乱第207页
 第五节 改进措施和建议第207-215页
  一、金融机构救助应坚持的原则第207-208页
  二、措施和建议第208-215页
附录 最后贷款人的典型案例第215-238页
 案例一 英国1991-1992 年小银行危机:倒闭与救助分而治之第215-218页
 案例二 英国1995 年巴林银行倒闭:最后贷款人经纪作用的发挥第218-220页
 案例三 美国大陆伊利偌斯银行的救助:大而不倒第220-222页
 案例四 美国对长期资本公司(LTCM)的救助:备受争议的案例第222-225页
 案例五 对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典型案例: 美联储对1987 年股灾和9.11”的反应第225-226页
 案例六 法国对里昂信贷银行的救助:政府倾力救助打破公平竞争第226-228页
 案例七 日本对“住专”的救助:日本问题机构救助政策的转折第228-230页
 案例八 日本山一证券公司破产案:战后全球最大破产案第230-234页
 案例九 中国对广东省城市信用社清理整顿的措施:从先例到定例第234-236页
 案例十 南方证券的倒闭:央行对单个券商最大救助案第236-238页
参考文献第238-250页
后记第250-252页
致谢第252-253页

论文共2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
下一篇:郑州市土地公开出让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