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分析与思考
第一章 导言 | 第1-13页 |
·背景概述 | 第7-11页 |
·逐步充实的建设投资 | 第7-8页 |
·逐步完善的建筑法规 | 第8-9页 |
·逐步开放的建筑市场 | 第9页 |
·良好的先例成功的伏笔 | 第9-10页 |
·境外建筑师日益提高的业务开展程度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范畴和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近年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创作 | 第13-45页 |
·综述 | 第13-17页 |
·从中国建筑界的四次震撼说起 | 第17-28页 |
·国家大剧院方案中标方案 | 第17-19页 |
·CCTV 大厦中标方案 | 第19-21页 |
·国家体育场国际竞赛中标方案——鸟巢 | 第21-25页 |
·国家游泳中心中标方案——水立方 | 第25-28页 |
·四次震撼的创作思想探源 | 第28-40页 |
·保罗·安德鲁的反叛和浪漫 | 第28-29页 |
·从库哈斯的“bigness”看CCTV 大厦 | 第29-34页 |
·赫尔佐格的“建筑表皮”与“鸟巢” | 第34-37页 |
·建构哲学在“水立方”中的体现 | 第37-40页 |
·境外建筑师的作品特征 | 第40-45页 |
·强烈的个人特色 | 第40-41页 |
·创新与诗意的追求 | 第41-43页 |
·对细部和建构的情有独钟 | 第43-44页 |
·感性背后的理性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关于境外建筑师作品引起的争论的集束与疏理 | 第45-54页 |
·两个话题 | 第45-50页 |
·关于全球化和地域性 | 第45-49页 |
·后殖民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 | 第49-50页 |
·三个焦点词汇 | 第50-54页 |
·事件 | 第50-51页 |
·实验场 | 第51-53页 |
·地标(landmark)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中外建筑师作品差异析因与启示 | 第54-66页 |
·差异析因 | 第54-62页 |
·创作思维模式的差异 | 第54-55页 |
·设计方法程序的差异 | 第55-58页 |
·企业体制文化的差异 | 第58-62页 |
·我国建筑师的启示 | 第62-66页 |
·对建筑本体的追求 | 第62-63页 |
·对建筑技术的关注 | 第63-64页 |
·对全民建筑修养的提高 | 第64-65页 |
·对工作状态与方式的调整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