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合金学与各种性质合金论文--其他特种性质合金论文

W、Nb、Mo替代Ni对La-Mg-Ni-Co系贮氢电极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第1-18页
 1.1 Ni/MH电池的发展历史第11-12页
 1.2 Ni/MH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2-14页
 1.3 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1 AB5型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第14-15页
  1.3.2 AB2型Laves相贮氢电极合金第15页
  1.3.3 AB/A2B型贮氢电极合金第15-16页
  1.3.4 V基固溶体型贮氢电极合金第16-17页
  1.3.5 非AB_5型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第17-18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8-34页
 2.1 La-Ni二元合金的结构特性及贮氢性能第18-21页
 2.2 稀土系AB_2型贮氢合金第21-24页
 2.3 稀土系AB_3型贮氢合金第24-26页
 2.4 R-Mg-Ni系AB_3型贮氢合金第26-33页
 2.5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3-34页
第三章 实验方法第34-41页
 3.1 合金成分的设计第34页
 3.2 合金的制备第34-35页
 3.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5-39页
  3.3.1 研究电极的制备第35-36页
  3.3.2 电化学测试装置第36页
  3.3.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第36-39页
 3.4 XRD分析及Rietveld法结构精修第39-41页
第四章 W替代Ni对La_(0.7)Mg_90.3)Ni_(.045-x)CO_(0.75)Mn_(0.1)AI_(0.2)W_x(X=0-0.15)贮氢电极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1-53页
 4.1 合金的相结构第41-44页
 4.2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44-46页
  4.2.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第44-45页
  4.2.2 循环稳定性第45-46页
 4.3 合金电极动力学性能第46-51页
  4.3.1 高倍率放电性能第46-47页
  4.3.2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第47页
  4.3.3 线性极化第47-49页
  4.3.4 阳极极化第49-50页
  4.3.5 氢的扩散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Nb替代Ni对La_90.7)Mg_(0.3)Ni_(2.45-x)CO_(0.75)Mn_(0.1)Al_(0.2)Nb_x(X=0-0.1)贮氢电极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3-64页
 5.1 合金的相结构第53-55页
 5.2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55-57页
  5.2.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第55-57页
  5.2.2 循环稳定性第57页
 5.3 合金电极动力学性能第57-62页
  5.3.1 高倍率放电性能第57-58页
  5.3.2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第58页
  5.3.3 线性极化第58-60页
  5.3.4 阳极极化第60-61页
  5.3.5 氢的扩散第61-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Mo替代Ni对La_(0.7)Mg_(0.3)Ni_(2.45-x)CO_(0.75)Mn_(0.1)Al_(0.2)Mo_x(X=0-0.1)贮氢电极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4-71页
 6.1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64-66页
  6.1.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第64-65页
  6.1.2 循环稳定性第65-66页
 6.2 合金电极动力学性能第66-69页
  6.2.1 高倍率放电性能第66-67页
  6.2.2 线性极化第67-68页
  6.2.3 阳极极化第68-69页
 6.3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5页
 7.1 W替代Ni对La_(0.7)Mg_(0.3)Ni_(2.45-x)Co_(0.75)Mn_(0.1)Al_(0.2)W_x(X=0-0.15)贮氢电极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71-72页
 7.2 Nb替代Ni对La_(0.7)Mg_(0.3)Ni_(2.45-x)Co_(0.75)Mn_(0.1)Al_(0.2)Nb_x(X=0-0.1)贮氢电极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72-73页
 7.3 Mo替代Ni对La_(0.7)Mg_(0.3)Ni_(2.45-x)Co_(0.75)Mn_(0.1)Al_(0.2)Mo_x(X=0-0.1)贮氢电极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73页
 7.4 对将来研究工作的建议和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接发酵法生产L-色氨酸的研究
下一篇:自体激活雪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