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结构榫卯的建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7-13页 |
| ·研究初衷 | 第7-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西方建构理论 | 第8-9页 |
| ·中国传统工艺思想 | 第9-11页 |
| ·中国传统木结构相关著作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12-13页 |
| 2 榫卯与建构 | 第13-22页 |
| ·榫卯的传统 | 第13-17页 |
| ·榫卯的定义 | 第13页 |
| ·榫卯的历史 | 第13-17页 |
| ·榫卯的建构意义 | 第17-22页 |
| ·榫卯与手工艺 | 第17-18页 |
| ·榫卯-细部的精致表达 | 第18-19页 |
| ·富于表现性的建构 | 第19-22页 |
| 3 大木作榫卯 | 第22-34页 |
| ·清代建筑大木建造逻辑 | 第22-24页 |
| ·榫卯使用规律 | 第24-26页 |
| ·梁檩节点 | 第24-26页 |
| ·脊瓜柱角背节点 | 第26页 |
| ·榫卯使用的特殊情况 | 第26-30页 |
| ·抱头梁与穿插枋 | 第26-27页 |
| ·排山梁架与山柱 | 第27页 |
| ·歇山建筑中的踩步金 | 第27-28页 |
| ·翼角部分 | 第28-29页 |
| ·斗拱部分 | 第29-30页 |
| ·常见大木榫卯类型 | 第30-33页 |
| ·决定榫卯做法的因素 | 第33页 |
| ·大木榫卯的建构意义 | 第33-34页 |
| 4 装修作榫卯 | 第34-44页 |
| ·装修与大木的关系 | 第34-35页 |
| ·装修榫卯类型 | 第35-41页 |
| ·板面拼合 | 第35-37页 |
| ·合角榫 | 第37-38页 |
| ·透榫和半榫 | 第38-39页 |
| ·槽结合 | 第39页 |
| ·附属物结合 | 第39-41页 |
| ·装修构件安装方法 | 第41-42页 |
| ·装修作榫卯的建构意义 | 第42-44页 |
| 5 家具榫卯 | 第44-50页 |
| ·家具榫卯与大木作、装修作榫卯的异同 | 第44-45页 |
| ·家具榫卯类型 | 第45-48页 |
| ·平板拼合 | 第45-46页 |
| ·板面成角结合 | 第46页 |
| ·水平与垂直构件结合 | 第46-47页 |
| ·腿足与其他构件结合 | 第47-48页 |
| ·榫销结合 | 第48页 |
| ·家具榫卯的特殊做法 | 第48-49页 |
| ·家具榫卯的建构意义 | 第49-50页 |
| 6 榫卯实例研究 | 第50-66页 |
| ·晋中古戏台榫卯实例 | 第50-58页 |
| ·装修榫卯实例 | 第58-61页 |
| ·家具榫卯实例 | 第61-66页 |
| 7 结论与启示 | 第66-69页 |
| ·榫卯的建构之美 | 第66-67页 |
| ·理性的尊崇 | 第66页 |
| ·材料的运用 | 第66页 |
| ·工艺的追求 | 第66-67页 |
| ·情感的表达 | 第67页 |
| ·形式的美感 | 第67页 |
| ·对古代木作工艺的重新认识 | 第67页 |
| ·对细节的重视 | 第67-68页 |
| ·回归传统的渴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 个人简介 | 第70-71页 |
| 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