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相关名词解释 | 第10页 |
·国内外校园的园林遗产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内学者对北京大学校园的园林遗产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0-12页 |
·国外学者对校园的园林遗产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小结 | 第13-14页 |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脉络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的思路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2. 北京大学校园的园林遗产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6-21页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6-18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6-17页 |
·自然山水格局 | 第17-18页 |
·历史成因 | 第18-19页 |
·风水文化 | 第19-21页 |
3. 北京大学校园的园林遗产概述 | 第21-27页 |
·清代园林时期(1616年-1920年) | 第21-23页 |
·京西北郊园林区形成时期(1616年-1644年) | 第21-22页 |
·“三山五园”时期(1644年-1860年) | 第22-23页 |
·焚毁时期(1860年-1920年) | 第23页 |
·燕京大学时期(1920年-1952年) | 第23-25页 |
·北京大学时期(1952年-至今)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4. 北京大学校园的园林遗产组成要素的历史演变 | 第27-50页 |
·山形水系的演变 | 第27-36页 |
·清代园林时期 | 第27-33页 |
·燕京大学时期 | 第33-34页 |
·北京大学时期 | 第34-36页 |
·建筑的演变 | 第36-44页 |
·清代园林时期 | 第36-40页 |
·燕京大学时期 | 第40-42页 |
·北京大学时期 | 第42-44页 |
·小品 | 第44-48页 |
·植物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5. 北京大学校园的园林遗产分析 | 第50-81页 |
·承泽园 | 第50-55页 |
·承泽园历史概述 | 第50-51页 |
·承泽园造园艺术 | 第51-52页 |
·承泽园演变过程 | 第52-55页 |
·蔚秀园 | 第55-60页 |
·蔚秀园历史概述 | 第55页 |
·蔚秀园造园艺术 | 第55-57页 |
·蔚秀园演变过程 | 第57-60页 |
·淑春园 | 第60-65页 |
·淑春园历史概述 | 第60-61页 |
·淑春园造园艺术 | 第61-62页 |
·淑春园演变过程 | 第62-65页 |
·鸣鹤园 | 第65-69页 |
·鸣鹤园历史概述 | 第65页 |
·鸣鹤园造园艺术 | 第65-66页 |
·鸣鹤园演变过程 | 第66-69页 |
·镜春园 | 第69-73页 |
·镜春园历史概述 | 第69页 |
·镜春园造园艺术 | 第69-70页 |
·镜春园演变过程 | 第70-73页 |
·朗润园 | 第73-77页 |
·朗润园历史概述 | 第73页 |
·朗润园造园艺术 | 第73-74页 |
·朗润园演变过程 | 第74-77页 |
·勺园 | 第77-79页 |
·勺园历史概述 | 第77-78页 |
·勺园造园艺术 | 第78-79页 |
·勺园基址现状 | 第79页 |
·治贝子园 | 第79-81页 |
·治贝子园历史概述 | 第79-80页 |
·治贝子园造园艺术 | 第80页 |
·治贝子园基址现状 | 第80-81页 |
6. 北京大学校园的园林遗产现状问题与保护策略 | 第81-92页 |
·园林遗产存在问题 | 第81-89页 |
·园林遗产现状问题 | 第81-88页 |
·园林遗产潜在问题 | 第88-89页 |
·园林遗产保护策略 | 第89-91页 |
·总体保护策略 | 第89-91页 |
·专项保护策略 | 第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7. 结论 | 第92-94页 |
·研究总结 | 第92页 |
·研究不足之处 | 第92-93页 |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 (图纸图片目录) | 第97-103页 |
个人简介 | 第103-104页 |
导师简介 | 第104-106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