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流域农家经济研究(1872-1938)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一、 绪论 | 第8-18页 |
1 、东北农学史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2 、选题依据、意义 | 第12-13页 |
3 、讨论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4 、对满铁资料的评价 | 第14-18页 |
(1) 满铁调查课的成立、任务、性质 | 第14-16页 |
(2) 对满调资料的评价 | 第16-18页 |
二、 清代以来呼兰河流域农业与经济开发概况 | 第18-36页 |
1 、自然状况、历史传承 | 第18-20页 |
2 、开垦过程 | 第20-23页 |
3 、哈尔滨的兴起 | 第23-25页 |
4 、村庄的代表性 | 第25-26页 |
5 、村庄的自治性 | 第26-28页 |
6 、劳动生产关系的契约化 | 第28-34页 |
(1) 租佃关系 | 第29-32页 |
(2) 雇佣关系 | 第32-34页 |
7 、土地占有情况 | 第34-36页 |
三、 呼兰河流域农家经营状况 | 第36-48页 |
1 、经营模式的划分 | 第36页 |
2 、不同经营模式农家的经营状况分析 | 第36-44页 |
(1) 劳动力生产率的差异 | 第37-39页 |
(2) 农家对劳动力、畜力、农具的配置 | 第39-41页 |
(3) 不同经营模式农家粮食产量的对比 | 第41-43页 |
(4) 作物商品化率差异的原因 | 第43-44页 |
3 、借贷关系 | 第44-48页 |
(1) 借贷种类 | 第44-46页 |
(2) 农家借贷情形分析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