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8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与启示 | 第8-10页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一、 知识与知识学习 | 第10-11页 |
二、 规范、家庭规范与家庭教育 | 第11-12页 |
三、 其他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3-14页 |
二、 个案的选择 | 第14-15页 |
三、 观察记录的方式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知识学习中家庭规范的表现及运作分析 | 第16-46页 |
第一节 从请家教说起 | 第17-21页 |
第二节 引导的故事:常丽家知识学习中家庭规范的表现及运作分析 | 第21-29页 |
一、 冲刺外校 | 第21-25页 |
二、 适应外校 | 第25-29页 |
第三节 控制的故事:潘富强家知识学习中家庭规范的表现及运作分析 | 第29-39页 |
一、 标度时间 | 第29-30页 |
二、 指定内容 | 第30-36页 |
三、 规范思维 | 第36-39页 |
第四节 并行的故事:娄婷莉家知识学习中家庭规范的表现及运作分析 | 第39-46页 |
一、 赋予自主权 | 第40-42页 |
二、 寄望自觉性 | 第42-46页 |
第三章 研究者的结论、建议及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 第46-54页 |
第一节 研究者的结论 | 第46-50页 |
一、 从三个个案整体得到的结论 | 第46-49页 |
二、 关于个案结论再思考的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研究者的建议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 第51-54页 |
一、 质的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 第51-52页 |
二、 研究入手途径的再思考 | 第52页 |
三、 资料整理呈现方式的再思考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9页 |
附录一 观察位置图 | 第54-55页 |
一、 常丽家 | 第54页 |
二、 潘富强家 | 第54-55页 |
三、 娄婷莉家 | 第55页 |
附录二 现场行为记录 | 第55-64页 |
一、 2003年11月4日娄婷莉家跟踪记录 | 第55-58页 |
二、 2003年11月5日潘富强家跟踪记录 | 第58-61页 |
三、 2003年11月26日常丽家跟踪记录 | 第61-64页 |
附录三 对话访谈记录 | 第64-66页 |
一、 2003年11月3日晚上潘家(部分) | 第64-65页 |
二、 2003年11月15日中午常家(部分) | 第65-66页 |
附录四 其他有关资料记录 | 第66-69页 |
一、 潘富强家校联系本原貌记录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一、 著作 | 第69-70页 |
二、 文章 | 第70-72页 |
后记: 极品飞车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