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8页 |
一、 林木基因工程研究 | 第11-13页 |
二、 转抗虫基因工程研究 | 第13-18页 |
1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 第13-15页 |
2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Bt)基因 | 第15-17页 |
3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Bt基因的比较 | 第17-18页 |
三、 转基因植物的时空表达 | 第18-22页 |
1 外界环境条件与外源基因表达 | 第18页 |
2 生长发育与外源基因表达 | 第18页 |
3 外源基因整合 | 第18-19页 |
4 外源基因表达稳定性 | 第19-20页 |
5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沉默 | 第20-22页 |
·DNA-DNA相互作用引起的DNA甲基化 | 第20-21页 |
·RNA介导的DNA甲基化 | 第21页 |
·位置效应与DNA甲基化 | 第21-22页 |
·转基因的特性与DNA甲基化 | 第22页 |
6 共抑制 | 第22页 |
四、 转基因树木环境释放的安全性 | 第22-28页 |
1 进入自然环境的基因工程树 | 第23页 |
2 基因工程树的生态危险 | 第23-26页 |
·转基因林木稳定性 | 第24页 |
·转基因林木的基因漂流(Gene flow) | 第24页 |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4-26页 |
3 防止基因工程树对环境污染的对策 | 第26-28页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28-54页 |
第一章 大田试验转基因杨树的分子检测 | 第29-46页 |
一. PCR检测 | 第29-4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9页 |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植物总DNA提取 | 第29-30页 |
·酚氯仿抽提 | 第29-30页 |
·CTAB裂解-硅珠吸附法(Boom 1990,Matthias) | 第30页 |
·试剂盒提取 | 第30页 |
·质粒DNA提取 | 第30-31页 |
·PCR扩增 | 第31-32页 |
·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32页 |
·提高PCR产物的方法 | 第32页 |
·转CpTI基因杨树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转CpTI基因杨树扩增产物纯化 | 第32页 |
·测序反应体系 | 第32-33页 |
·测序反应产物的纯化的方法及测序仪器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纯化杨树DNA方法 | 第33-34页 |
·杨树PCR检测 | 第34-36页 |
·新疆杨的PCR条件 | 第34-35页 |
·转Bt基因杨树PCR检测 | 第35页 |
·转CpTI基因杨树的PCR检测 | 第35-36页 |
·转CpTI基因的新疆杨与106杨的PCR结果比较 | 第36页 |
·转CpTI基因杨树PCR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 | 第36-41页 |
·PCR产物切胶纯化 | 第36-37页 |
·产物的序列分析 | 第3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7-41页 |
二. ELISA分析 | 第41-4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植物样品 | 第41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Bt蛋白的标准曲线 | 第42-43页 |
·杨树转基因植株中的Bt毒蛋白的表达 | 第43-4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二章 转基因杨树的抗虫性测定 | 第46-5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供试杨树品种 | 第46页 |
·供试虫源 | 第4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杀虫活性时间动态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杀虫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47页 |
·幼虫生长发育影响测定方法 | 第4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不同世代种群的杀虫活性时间动态 | 第47-49页 |
·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杀虫活性 | 第49-50页 |
·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幼虫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单体饲养毒力测定结果 | 第50页 |
·对幼虫取食和体重增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