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列缺穴治疗原发性寒湿型痛经症的临床观察
目录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7-16页 |
1 古代文献 | 第7-11页 |
1.1 关于列缺穴的出处、别名、定位、归经 | 第7页 |
1.2 关于列缺穴的主治病症 | 第7-9页 |
1.2.1 唐代以前的记载 | 第7-8页 |
1.2.2 宋代以后增加的病症 | 第8-9页 |
1.3 关于列缺穴的刺灸方法 | 第9-11页 |
1.3.1 针刺方法 | 第9-10页 |
1.3.2 灸法 | 第10-11页 |
2 现代研究 | 第11-16页 |
2.1 列缺治疗头项部疾病 | 第11-12页 |
2.2 列缺治疗面口及咽喉病 | 第12-13页 |
2.3 治疗肺系疾病 | 第13页 |
2.4 治疗心脏病及针刺麻 | 第13-14页 |
2.5 治疗遗尿及尿潴留 | 第14-15页 |
2.6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 | 第15页 |
2.7 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6-28页 |
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16-17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6页 |
1.2 病例选择 | 第16-17页 |
1.2.1 诊断标准 | 第16页 |
1.2.2 痛经中医征候分类 | 第16页 |
1.2.3 纳入标准 | 第16-17页 |
1.2.4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1 分组 | 第17-18页 |
2.2 观察方法 | 第18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18-19页 |
2.4 疗效评定 | 第19页 |
2.5 统计处理 | 第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3.1 临床疗效 | 第19-21页 |
3.2 镇痛功能评价 | 第21-22页 |
4 讨论与体会 | 第22-28页 |
4.1 选题目的 | 第22-23页 |
4.2 病机分析 | 第23页 |
4.3 刺灸法分析 | 第23-24页 |
4.4 选穴分析 | 第24-26页 |
4.5 疗效分析 | 第26页 |
4.6 列缺穴的循经感传现象 | 第26-28页 |
附录: | 第28-30页 |
一、 痛经临床观察表 | 第28-29页 |
二、 疼痛评价表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