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选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理论意义 | 第10页 |
·选题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选题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21页 |
·选题研究的主要思想 | 第17-19页 |
·选题研究方法 | 第19页 |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应用价值 | 第19-21页 |
第一部分 区域利益冲突成因机理研究 | 第21-59页 |
第二章 区域利益的基本内涵及相关者行为分析 | 第21-30页 |
·区域利益的内涵界定与创新 | 第21-24页 |
·区域概念 | 第21-22页 |
·区域利益的内涵界定 | 第22-23页 |
·区域利益概念的创新 | 第23-24页 |
·区域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 | 第24-29页 |
·区域企业功能结构与目标体系的多元化 | 第24-25页 |
·区域集团的利益取向与行为模式 | 第25-26页 |
·区域政府的市场分割与税源保护 | 第26-28页 |
·中央地方的公共收益与经济权利分割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区域利益冲突的表现及成因 | 第30-50页 |
·改革开放后东部倾斜战略及后果 | 第30-35页 |
·东部倾斜战略回顾 | 第30页 |
·战略实践的积极效果评价 | 第30-31页 |
·战略实践的负面影响-区域差距及其隐患 | 第31-35页 |
·区域利益冲突的外在表现 | 第35-38页 |
·争夺产业利益的重复建设 | 第36-37页 |
·原料大战 | 第37页 |
·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 | 第37-38页 |
·区域利益冲突的根本成因 | 第38-46页 |
·制度安排的“先行者利益”与垂直分工的“双重利益损失”矛盾 | 第38-40页 |
·区域要素收益率差异的“放大效应”和“抑制效应” | 第40-41页 |
·区域经济系统配置资源的经济结构差异 | 第41页 |
·区际人力资本差异下的人才流动、争夺与区域冲突 | 第41-43页 |
·区域差距扩大所造成的利益失衡 | 第43-46页 |
·区域利益冲突内在机制的理论模型 | 第46-48页 |
·地区利益与市场实现程度的内在冲突 | 第46-47页 |
·区际贸易对利益关系摩擦的放大效应 | 第47-48页 |
·内在机制模型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区域利益冲突的多方行为博弈分析 | 第50-59页 |
·我国区域经济博弈形成的背景 | 第50页 |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及效应 | 第50-55页 |
·中央政府调控效果的一般性分析 | 第51-52页 |
·地方、中央与企业利益博弈的具体分析 | 第52-55页 |
·简短讨论 | 第55页 |
·地方政府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55-58页 |
·地方重复建设的再认识-“症结”博弈 | 第56-57页 |
·区域壁垒与资源配置扭曲的博弈分析 | 第57-58页 |
·简短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二部分 化解区域利益冲突实现区际协调发展的规律性探讨 | 第59-86页 |
第五章 区域利益冲突与协调规律研究 | 第59-79页 |
·区域利益竞争必然性及区域协调的必要性 | 第59-63页 |
·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及运行 | 第59-60页 |
·区际利益竞争的两极分化机制分析 | 第60-62页 |
·区域均衡发展的内在规定与协调要求 | 第62-63页 |
·区域利益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 第63-77页 |
·区域分工贸易与区域利益协调 | 第63-69页 |
·生产要素流动对区际利益关系的影响 | 第69-74页 |
·区际产业转移的客观趋势及影响 | 第74-77页 |
·区域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规律性探讨 | 第77-78页 |
·区域间企业竞争与要素的双向运动 | 第77页 |
·要素价格波动引导产业要素收益平均化 | 第77页 |
·歧义与关键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市场经济国家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考证 | 第79-86页 |
·发达国家区域差距扩大与协调演进的历史过程 | 第79-81页 |
·美国区际失衡及协调进程 | 第79-80页 |
·英、意等国的协调考证 | 第80-81页 |
·发达国家协调区域的政策工具及作用 | 第81-85页 |
·财政均衡政策及其效应 | 第81-83页 |
·行政协调措施及效果 | 第83-84页 |
·法规制度及其约束作用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三部分 区域利益冲突化解与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 | 第86-118页 |
第七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与关键对策 | 第86-103页 |
·区域协调发展实质及目标模式构建 | 第86-88页 |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及目标指向 | 第86-88页 |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构建 | 第88页 |
·区域利益冲突与协调发展的契合点:要素区际流动 | 第88-90页 |
·发挥二元结构下市场机制对要素区际流动的积极作用 | 第88-89页 |
·促进二元结构向一元市场空间结构转变 | 第89-90页 |
·化解区域利益冲突与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对策 | 第90-102页 |
·构划东西条状异质经济区:重建区域关系两级调控框架 | 第90-92页 |
·自主发展,等价交换:强化双重开放下的市场导向 | 第92-95页 |
·改善要素收益率:实现政府调节与市场机制对接 | 第95-101页 |
·弱化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101-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八章 中西部地区实现利益增进的战略选择与协调发展 | 第103-114页 |
·中西部双重战略优势分析 | 第103-108页 |
·比较优势原则的基础地位及其“运用陷阱” | 第103-105页 |
·后发优势内涵及对中西部实践意义 | 第105-106页 |
·实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双重战略 | 第106-108页 |
·中西部跨越式发展及区域协调的重要路径 | 第108-113页 |
·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 | 第108页 |
·中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及区域协调的重要路径 | 第108-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研究前景展望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著作 | 第11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有关课题 | 第120页 |
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