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4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轮轨关系的研究背景 | 第12-20页 |
| ·轮轨的粘着问题 | 第13-15页 |
| ·轮轨的波浪形磨耗问题 | 第15-16页 |
| ·轮轨的接触疲劳问题 | 第16-19页 |
| ·脱轨问题 | 第19-20页 |
| ·接触力学的发展 | 第20-25页 |
| ·经典弹性接触力学的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 ·非经典接触力学的发展概况 | 第22-25页 |
| ·轮轨蠕滑理论的发展 | 第25-32页 |
| ·Hertz接触理论 | 第25-26页 |
| ·Carter的二维弹性接触理论 | 第26-28页 |
| ·非滑动/线性理论、窄带理论 | 第28-29页 |
| ·Kalker简化理论 | 第29-30页 |
| ·Kalker三维弹性体非Hertz滚动接触理论 | 第30-32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计算理论与算法 | 第34-47页 |
| ·参变量变分原理 | 第34-35页 |
| ·空间弹塑性接触问题参数二次规划法 | 第35-42页 |
| ·弹塑性接触问题本构模型 | 第35-37页 |
| ·弹塑性接触问题接触系统状态方程 | 第37-38页 |
| ·塑性力学增量理论 | 第38-40页 |
| ·弹塑性接触问题参变量最小势能原理 | 第40-41页 |
| ·弹塑性接触问题参数二次规划解 | 第41-42页 |
| ·多重子结构分析技术 | 第42-46页 |
| ·弹性问题多重子结构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 ·非线性分析多重子结构法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锥形踏面车轮/轨道系统的弹性与弹塑性接触计算分析 | 第47-70页 |
| ·锥形踏面车轮/轨道系统的计算模型 | 第47-53页 |
|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47-49页 |
| ·计算模型的离散化 | 第49-52页 |
| ·计算模型的载荷及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 ·轮轨弹性与弹塑性接触的接触力和接触状态分析 | 第53-59页 |
| ·接触斑法向力的分布 | 第53-55页 |
| ·牵引力矩对接触斑纵向摩擦力分布及接触状态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弹塑性模型纵向摩擦力的分布及接触状态 | 第56-57页 |
| ·摩擦系数对接触斑纵向摩擦力分布及接触状态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轴重对接触斑纵向摩擦力分布及接触状态的影响 | 第58-59页 |
| ·轮轨应力分析 | 第59-66页 |
| ·弹性接触计算的轮轨应力分布 | 第60-61页 |
| ·弹塑性接触计算的轮轨应力分布 | 第61-63页 |
| ·牵引力矩的影响 | 第63-64页 |
| ·轴重的影响 | 第64-66页 |
| ·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66页 |
| ·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的精度分析 | 第66-67页 |
| ·Kalker三维弹性体非Hertz滚动接触理论的计算结果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磨耗形踏面车轮/轨道系统的弹塑性接触计算分析 | 第70-84页 |
| ·国内外磨耗形踏面的研究概况 | 第70-72页 |
| ·磨耗形踏面轮轨系统的计算模型 | 第72-74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83页 |
| ·不同踏面轮轨接触状态的比较 | 第74-75页 |
| ·不同踏面轮轨接触力的比较 | 第75-77页 |
| ·不同踏面轮轨应力的比较 | 第77-80页 |
| ·轴重对磨耗形踏面轮轨接触的影响 | 第80-82页 |
| ·摩擦系数对磨耗形踏面轮轨接触的影响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五章 车辆轮轨系统的接触计算分析 | 第84-103页 |
| ·车辆轮对与钢轨磨耗概况 | 第84-85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5-91页 |
| ·车辆车轮/轨道系统的计算模型 | 第85-88页 |
| ·车辆轮轨计算模型的载荷 | 第88-89页 |
| ·车辆轮对/轨道系统的计算模型 | 第89-91页 |
| ·车辆锥形踏面轮轨接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91-97页 |
| ·轴承摩擦阻力对轮轨纵向摩擦力分布的影响 | 第91页 |
| ·轮轨弹性/弹塑性接触的法向力和轮轨应力分布 | 第91-94页 |
| ·制动工况的轮轨纵向摩擦力分布 | 第94-97页 |
| ·车辆磨耗形踏面轮轨接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97-99页 |
| ·车辆轮对/轨道系统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99-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第六章 轮轨两点接触的计算分析 | 第103-119页 |
| ·钢轨侧磨与车轮轮缘磨耗 | 第103-104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5页 |
| ·两点接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5-115页 |
| ·牵引力矩对轮轨两点接触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 ·横向力对轮轨两点接触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 ·横向力和牵引力矩共同作用对轮轨两点接触的影响 | 第110-115页 |
| ·轮缘润滑的模拟计算 | 第115-118页 |
| ·轮轨润滑的意义 | 第115-116页 |
| ·减小轮缘接触斑摩擦系数对轮轨接触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 第七章 轮轨共形接触的计算分析 | 第119-141页 |
| ·轮轨共形接触的计算模型 | 第119-121页 |
| ·轮轨共形接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1-137页 |
| ·过渡圆弧接触模型 | 第121-127页 |
| ·根部圆弧接触模型 | 第127-132页 |
| ·轮缘圆弧接触模型 | 第132-137页 |
| ·轮缘贴靠过程中接触力的变化规律 | 第137-1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 第八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轮轨蠕滑力/率分析 | 第141-150页 |
| ·引言 | 第141-142页 |
| ·轮轨蠕滑率的计算公式 | 第142-144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44-149页 |
| ·锥形踏面轮轨弹性接触的蠕滑力/率分析 | 第144-146页 |
| ·磨耗形踏面轮轨弹性接触的蠕滑力/率分析 | 第146-147页 |
| ·轮轨弹塑性接触的蠕滑力/率分析 | 第147页 |
| ·锥形踏面轮轨两点接触的蠕滑力/率分析 | 第147-148页 |
| ·磨耗形踏面轮轨共形接触的蠕滑力/率分析 | 第148-1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63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163-164页 |
| 攻博期间论著发表情况 | 第164-165页 |
| 致谢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