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7页 |
·“城中村”的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城中村”的主要问题 | 第12-14页 |
·建筑密度大,建设管理混乱 | 第12-13页 |
·道路狭窄,不符合使用及安全要求 | 第13页 |
·村内居住人口构成复杂,治安隐患多 | 第13页 |
·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居住环境恶劣 | 第13页 |
·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协作精神和法制观念 | 第13-14页 |
·城中村对城市的影响 | 第14-15页 |
·城市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造成城市土地收益的大量流失 | 第14页 |
·城市规划难以实施,对城市发展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 第14-15页 |
·研究“城中村”改造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2 研究动态综述 | 第17-26页 |
·国外及香港等地区类似研究状况: | 第17-23页 |
·英国城市开发公司与城市更新 | 第17-21页 |
·国内对“城中村”改造的研究状况 | 第21-23页 |
·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二元结构理论 | 第23页 |
·郊区城市化 | 第23-24页 |
·农村城市连续论 | 第24页 |
·三元结构理论 | 第24-25页 |
·城市经营理论 | 第25-26页 |
3 城中村现象的成因分析 | 第26-33页 |
·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及相应的、城区建设用地的扩张是城中村产生的表面原因 | 第26-30页 |
·城乡隔离体制与局部利益的驱使是导致城中村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30-33页 |
·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体制矛盾导致了城中村的产生 | 第30-31页 |
·局部利益的驱使导致城中村问题长期存在 | 第31-33页 |
4 城中村改造中的政策制度冲突的分析 | 第33-40页 |
·人口管理制度 | 第33-34页 |
·城中村村民的优越性 | 第33页 |
·“村籍”制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人口管理制度 | 第34页 |
·土地产权制度 | 第34-36页 |
·土地产权制度上的缺限,导致城中村建设管理困难资源浪费严重 | 第34-35页 |
·土地隐形市场活跃,使得市场混乱城市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 第35-36页 |
·土地管理制度的协调 | 第36页 |
·现行管理体制的冲突与协调 | 第36-39页 |
·原有管理体制与改造发展的矛盾 | 第36-38页 |
·城中村管理体制改革 | 第38-39页 |
·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的矛盾 | 第39-40页 |
5 城中村改造中的经济博弈分析 | 第40-50页 |
·博弈论的发展及应用 | 第40-41页 |
·城中村改造的博弈分析 | 第41-50页 |
·城中村改造的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41-48页 |
·改造模型的均衡分析 | 第48-50页 |
6 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 | 第50-61页 |
·城中村改造模式 | 第50-52页 |
·政府总揽改造模式 | 第50页 |
·村民自主改造模式 | 第50-51页 |
·村民、开发商、政府三方结合改造模式 | 第51-52页 |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 | 第52-61页 |
·城中村概况 | 第52-55页 |
·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 | 第55-56页 |
·典型村庄改造分析 | 第56-61页 |
7 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与建议 | 第61-65页 |
·编制和调整城中村规划,加强城市边缘区村镇建设管理 | 第61页 |
·城市用地扩展应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方式 | 第61-62页 |
·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城中村”的发展 | 第62页 |
·加大优惠政策的强度,同时控制增量土地开发 | 第62页 |
·切实搞好并落实村民私有和集体财产的拆迁补偿工作 | 第62-63页 |
·对村民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村民素质 | 第63页 |
·完善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后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其后顾之忧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