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2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本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 | 第14-23页 |
1.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5-18页 |
1.3.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8-2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技术交易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 第26-56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技术交易与交易成本 | 第26-30页 |
2.2.1 技术及技术交易 | 第26-27页 |
2.2.2 技术交易的类型 | 第27-29页 |
2.2.3 技术交易的流程及其交易成本 | 第29-30页 |
2.3 技术交易市场 | 第30-35页 |
2.3.1 技术市场的界定 | 第30-31页 |
2.3.2 技术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2.3.3 技术市场的功能 | 第34-35页 |
2.4 技术交易中介 | 第35-42页 |
2.4.1 技术中介的概念与类型 | 第35-37页 |
2.4.2 各种技术中介机构服务的特点 | 第37-39页 |
2.4.3 国外技术中介的组织体系 | 第39-42页 |
2.5 技术交易的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2.5.1 交易的效率依赖于外生的制度变量 | 第43页 |
2.5.2 产权的易逝性 | 第43页 |
2.5.3 产权价值与知识价值的可分离性 | 第43-44页 |
2.5.4 交易双方信息的非对称性 | 第44-45页 |
2.5.5 交易对象价值的非确定性 | 第45页 |
2.5.6 交易合约的不完全性 | 第45-46页 |
2.5.7 交易的双边垄断性 | 第46页 |
2.6 技术交易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46-56页 |
2.6.1 技术交易的制度动力因素 | 第47-48页 |
2.6.2 技术交易的治理结构动因分析 | 第48-49页 |
2.6.3 技术交易中介因素 | 第49页 |
2.6.4 技术交易动力机制模型 | 第49-50页 |
2.6.5 模型的实证支持 | 第50-56页 |
第三章 技术中介与技术成交效率 | 第56-69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没有中介的技术交易行为分析 | 第56-59页 |
3.3 技术中介参与下的技术交易 | 第59-66页 |
3.4 技术中介的作用 | 第66-68页 |
3.5 结论及其含义 | 第68-69页 |
3.5.1 技术交易过程存在无效率障碍 | 第68页 |
3.5.2 技术中介并不能使搜寻努力外部性内部化 | 第68页 |
3.5.3 技术中介对技术交易成交效率的影响是双向的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技术中介与逆向选择 | 第69-82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技术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 第69-72页 |
4.2.1 逆向选择问题的分析框架 | 第69-70页 |
4.2.2 技术市场逆向选择的成因 | 第70-72页 |
4.3 逆向选择防范机制与有效性分析 | 第72-76页 |
4.3.1 信号传递机制 | 第72-74页 |
4.3.2 信号传递机制的有效性 | 第74页 |
4.3.3 信息甄别机制 | 第74-75页 |
4.3.4 信息甄别机制的有效性 | 第75页 |
4.3.5 中介桥梁机制 | 第75-76页 |
4.4 技术中介消除逆向选择的有效性分析 | 第76-80页 |
4.4.1 没有中介人的市场福利 | 第76-77页 |
4.4.2 中介人参与下的市场福利 | 第77-80页 |
4.5 研究结论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技术中介组织模式 | 第82-101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分析框架的建立 | 第82-85页 |
5.3 均衡的分析 | 第85-92页 |
5.3.1 非浪费均衡 | 第85-89页 |
5.3.2 非浪费均衡的启示 | 第89-90页 |
5.3.3 效率均衡 | 第90-92页 |
5.4 竞争均衡分析 | 第92-98页 |
5.4.1 分析框架的建立 | 第92-93页 |
5.4.2 竞争下的效率均衡 | 第93-96页 |
5.4.3 专业化均衡分析 | 第96-98页 |
5.5 案例分析 | 第98-99页 |
5.6 研究结论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中国技术市场现状分析 | 第101-117页 |
6.1 引言 | 第101页 |
6.2 技术市场的规模与结构 | 第101-107页 |
6.2.1 技术市场规模及变动趋势 | 第101-103页 |
6.2.2 技术市场的主体结构 | 第103-105页 |
6.2.3 技术市场的合约结构 | 第105-107页 |
6.3 技术市场规模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107-110页 |
6.3.1 分析方法 | 第107-108页 |
6.3.2 需求拉动动因分析 | 第108-110页 |
6.3.3 技术推动动因分析 | 第110页 |
6.3.4 中国技术市场规模发展的原因 | 第110页 |
6.4 中国技术市场合约履行情况分析 | 第110-117页 |
6.4.1 中国技术市场的合约履行情况 | 第110-112页 |
6.4.2 技术合约履约率较低的原因 | 第112-117页 |
第七章 中国技术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 第117-134页 |
7.1 引言 | 第117页 |
7.2 中国技术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 第117-125页 |
7.2.1 来自于企业(技术购买方)的障碍 | 第118-120页 |
7.2.2 来自于技术提供方的障碍 | 第120-121页 |
7.2.3 市场运行方面的问题 | 第121-125页 |
7.3 发展与完善技术市场的对策 | 第125-134页 |
7.3.1 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高企业创新的动力 | 第125页 |
7.3.2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技术采购的资金扶持 | 第125-127页 |
7.3.3 加强技术提供方与技术需求方的合作交流 | 第127-128页 |
7.3.4 调整科技资源配置,增强科研机构供给的动力 | 第128-129页 |
7.3.5 创造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 第129-130页 |
7.3.6 发展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 第130-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