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 道教小说的特征与分类 | 第8-11页 |
二、 中外道教小说研究述评 | 第11-16页 |
三、 道教小说的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唐五代道教小说概论 | 第19-36页 |
第一节 唐五代道教与道教小说 | 第19-25页 |
第二节 唐五代道教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 第25-36页 |
第二章 杜光庭其人及其道教小说创作 | 第36-62页 |
第一节 生平丛考 | 第36-49页 |
第二节 法术思想 | 第49-53页 |
第三节 对道经纂辑的贡献 | 第53-58页 |
第四节 道教小说创作概况 | 第58-62页 |
第三章 《墉城集仙录》研究 | 第62-102页 |
第一节 《云笈七签》本《墉城集仙录》探赜 | 第62-67页 |
第二节 《道藏》本《墉城集仙录》与《女仙传》之区别 | 第67-70页 |
第三节 《墉城集仙录》之编集背景与编集目的 | 第70-73页 |
第四节 《墉城集仙录》与前代仙传、道经的关系 | 第73-86页 |
一、 与《列仙传》之关系 | 第74-79页 |
二、 与《真诰》之关系 | 第79-83页 |
三、 与《神仙传》之关系 | 第83-86页 |
第五节 《墉城集仙录》中其他单篇传记的纂成 | 第86-97页 |
一、 《金母元君》之纂成 | 第87-93页 |
二、 《圣母元君》之纂成 | 第93-97页 |
第六节 《墉城集仙录》结构及其女仙谱系之构成 | 第97-102页 |
第四章 《神仙感遇传》研究 | 第102-139页 |
第一节 《云笈七签》卷一一三(上)所收14则仙传归属质疑 | 第102-106页 |
第二节 《神仙感遇传》的著成 | 第106-116页 |
一、 《神仙感遇传》与《宣室志》 | 第108-111页 |
二、 《神仙感遇传》与《酉阳杂俎》 | 第111-112页 |
三、 《道士王纂》与《太上洞渊神咒经序》及相关问题 | 第112-116页 |
第三节 关于《虬髯客传》作者及其版本流传问题 | 第116-129页 |
第四节 《神仙感遇传》的叙事模式与主题分析 | 第129-139页 |
第五章 《仙传拾遗》研究 | 第139-158页 |
第一节 《仙传拾遗》版本著录及散佚时间小考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仙传拾遗》的材料来源及编纂目的蠡测 | 第140-147页 |
第三节 《仙传拾遗》的法术世界:兼议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 第147-158页 |
第六章 《录异记》研究 | 第158-173页 |
第一节 《录异记序》与《录异记》性质 | 第158-163页 |
第二节 《录异记》的结构与内容 | 第163-167页 |
第三节 《录异记》与前蜀之图谶符命传说 | 第167-173页 |
第七章 《道教灵验记》研究 | 第173-193页 |
第一节 《道藏》本与《云笈》本《道教灵验记》之区别及原本蠡测 | 第174-179页 |
第二节 《道教灵验记》之成书年代及编撰背景 | 第179-184页 |
第三节 《道教灵验记》之善恶报应说及其护法目的 | 第184-189页 |
第四节 《道教灵验记》的叙事艺术浅说 | 第189-193页 |
结语 | 第193-194页 |
附录(一) 杜光庭简谱 | 第194-205页 |
附录(二) 杜光庭著述考辨 | 第205-227页 |
参考书目 | 第227-239页 |
后记 | 第239-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