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16页 |
| ·BR 的发现 | 第11页 |
| ·BR 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BR 的信号转导 | 第12-13页 |
| ·BR 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性 | 第13页 |
| ·BR 可以促进细胞的分裂 | 第13-14页 |
| ·OsNDPK1 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16-18页 |
| ·供试植物和菌株 | 第16页 |
| ·试剂 | 第16页 |
| ·供试培养基及营养液 | 第16-17页 |
| ·溶液配制 | 第17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7-18页 |
| ·引物设计软件 | 第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25页 |
| ·拟南芥的培养 | 第18页 |
| ·拟南芥总RNA 的提取、纯化及检测 | 第18-20页 |
| ·灰葡萄孢BC22 的培养与侵染 | 第20页 |
| ·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活性氧DAB 染色 | 第22页 |
| ·Pst DC3000 接菌实验及鉴定 | 第22页 |
| ·胼胝质苯胺蓝染色 | 第22页 |
| ·根系及下胚轴生长实验 | 第22-23页 |
| ·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RT-PCR 分析 | 第23-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1页 |
|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表型及OsNDPK1 表达量分析 | 第25-26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表型 | 第25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OsNDPK1 表达量分析 | 第25-26页 |
|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抗病性分析 | 第26-35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接种灰葡萄孢后表型分析 | 第26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抗病基因PDF1.2、NPR1 和PR1 的RT-PCR 分析 | 第26-27页 |
| ·接种灰葡萄孢后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水杨酸抗病途径分析 | 第27-32页 |
| ·接种灰葡萄孢后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 第32-33页 |
| ·接种灰葡萄孢后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叶绿素含量分析 | 第33页 |
| ·接种灰葡萄孢后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活性氧含量分析 | 第33-34页 |
| ·接种灰葡萄孢后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几丁质酶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34页 |
| ·过表达OsNDPK1 拟南芥植株接种Pst DC3000 胼胝质含量分析 | 第34-35页 |
| ·OsNDPK1 与BR 信号转导的关系 | 第35-36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BR 诱导基因SAUR-AC1 表达量分析 | 第36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中BR 信号转录因子BZR1 和BES1 表达量分析 | 第36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细胞分裂分析 | 第36-39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下胚轴观察 | 第37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下胚轴细胞大小观察及细胞数目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细胞分裂基因CDC48、CycD2 和CDC2 的表达量分析 | 第38-39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根毛观察及分析 | 第39-41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根毛表型观察及统计分析 | 第39页 |
| ·转基因植株OsNDPK1-OE 的根毛发育相关基因AT1G80360.1 的表达量分析 | 第39-41页 |
| 4 讨论 | 第41-43页 |
| ·OsNDPK1 参与了植物的抗病性 | 第41页 |
| ·OsNDPK1 参与了BR 信号转导途径 | 第41-42页 |
| ·OsNDPK1 参与了细胞的分裂 | 第42页 |
| ·OsNDPK1 促进了拟南芥根毛的发育 | 第42-43页 |
| 5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 作者简历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