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8页 |
| 第一部分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概述 | 第8-17页 |
|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渊源 | 第8-12页 |
| (一) 二战以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萌芽与产生 | 第8-9页 |
| (二) 二战结束至今的高教国际化-成为国际思潮的国际化 | 第9-12页 |
|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界定 | 第12-17页 |
| (一) 各种界定介绍 | 第12-14页 |
| (二) 本文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 第二部分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分析 | 第17-26页 |
| 一、 全球发展的大环境 | 第17-19页 |
| (一) 人类对世界和平的追求 | 第17页 |
| (二)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 第17-18页 |
| (三) 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的推动作用 | 第18页 |
| (四) 全球问题 | 第18页 |
| (五) 国际组织的推动和影响 | 第18-19页 |
| 二、 不同利益集团的激励动机 | 第19-26页 |
| (一) 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理论 | 第19-22页 |
| (二) 文化和教育的理论 | 第22-26页 |
| 第三部分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分析 | 第26-38页 |
| 一、 学生流动 | 第26-29页 |
| 二、 教学员工的流动 | 第29-31页 |
| 三、 课程国际化 | 第31-33页 |
| 四、 建立海外分校或国际合作办学 | 第33-35页 |
| 五、 大学的合作协议和大学网 | 第35页 |
| 六、 互相承认协议 | 第35-36页 |
| 七、 跨国大学网(包括学校合并) | 第36页 |
| 八、 高等教育的跨国虚拟传递 | 第36-38页 |
| 第四部分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质量挑战 | 第38-43页 |
| 一、 国际化的限制和障碍 | 第38-39页 |
| 二、 国际化质量的政策与实践 | 第39-40页 |
| 三、 外国毕业证书和学位认可 | 第40-41页 |
| 四、 海外学分和学习阶段的认可 | 第41-43页 |
| 第五部分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分析 | 第43-58页 |
| 一、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 第43-45页 |
| 二、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45-54页 |
| 三、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 第54-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