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东七区西储层非均质表征及剩余油定量描述
绪论 | 第1-12页 |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三、 技术路线及论文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一篇 孤东油田七区西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 第12-59页 |
第一章 油藏规模储层模型 | 第14-18页 |
一、 油藏构造表征 | 第14页 |
二、 区域沉积环境及沉积类型 | 第14-16页 |
三、 储层地质模型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小层规模储层非均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 | 第18-36页 |
一、 沉积微相研究 | 第18-29页 |
(一) 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第18-21页 |
(二) 沉积微相定量识别 | 第21-23页 |
(三) 小层沉积微相分析 | 第23-29页 |
二、 小层规模储层非均质模型 | 第29-35页 |
(一) 小层分布特征及储层分类 | 第29-31页 |
(二) 储层参数非均质性及变化规律 | 第31-33页 |
(三) 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 第33-34页 |
(四) 微构造研究 | 第34-35页 |
三、 小层规模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砂体规模储层非均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 | 第36-44页 |
一、 单砂体韵律性分析 | 第36-37页 |
二、 单砂体层内夹层分布 | 第37-39页 |
三、 各类砂体非均质模式 | 第39-40页 |
四、 砂体水洗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0-44页 |
(一) 砂体不同韵律段水洗特征 | 第40-43页 |
(二) 砂体规模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微观非均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 | 第44-59页 |
一、 储层岩矿非均质性特征 | 第44-45页 |
二、 储层成岩作用 | 第45-46页 |
三、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46-52页 |
(一) 主要参数 | 第46-47页 |
(二)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三) 孔隙分布与渗透率分布曲线特点 | 第48-49页 |
(四) 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 | 第49-52页 |
(五) 储层及孔隙结构参数随含水上升变化趋势 | 第52页 |
四、 粘土矿物分析 | 第52-56页 |
(一) 粘土矿物分布特征 | 第53-54页 |
(二) 粘土矿物类型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三) 粘土矿物产状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55-56页 |
(四) 粘土矿物对孔隙中油水分布的影响 | 第56页 |
五、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 | 第56-59页 |
(一)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 | 第56-57页 |
(二) 不同类型孔隙系统中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 第57-59页 |
第二篇 孤东油田七区西剩余油定量描述技术研究 | 第59-123页 |
第五章 油藏工程方法定量解释剩余油饱和度 | 第59-69页 |
一、 方法原理 | 第59-65页 |
(一) 渗饱-水驱曲线法 | 第59-60页 |
(二) 水驱特征曲线方法 | 第60-61页 |
(三) 无因次采出注入法 | 第61-63页 |
(四) 物质平衡法 | 第63-64页 |
(五) 水线推进速度法 | 第64-65页 |
二、 方法应用 | 第65-69页 |
第六章 流线模型预测井间剩余油饱和度 | 第69-87页 |
一、 方法介绍 | 第69-75页 |
(一) 基本原理 | 第69-70页 |
(二) 流线模型求解剩余油饱和度基本步骤 | 第70-75页 |
二、 压力方程求解过程的改进 | 第75-76页 |
三、 方法应用 | 第76-87页 |
(一) 软件系统 | 第77页 |
(二) 矿场应用 | 第77-82页 |
(三)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7页 |
第七章 灰聚类方法定量分析剩余油潜力 | 第87-96页 |
一、 剩余油富集区定性识别 | 第87页 |
二、 剩余油潜力级别定量判别 | 第87-96页 |
(一) 灰聚类评价方法简介 | 第88页 |
(二) 应用过程 | 第88-96页 |
第八章 孤东油田七区西剩余油定量描述 | 第96-123页 |
一、 剩余油定量描述 | 第98-110页 |
(一) 小层剩余油定量描述 | 第98-106页 |
(二) 层内剩余油分布描述 | 第106-109页 |
(三) 层间剩余油分布描述 | 第109-110页 |
二、 挖潜措施及方案指标预测 | 第110-121页 |
(一) 潜力分析及挖潜措施 | 第110-121页 |
(二) 指标预测 | 第121页 |
三、 阶段效果 | 第121-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