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1章 天仙子族植物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5-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第2章 天仙子族的叶表皮特征 | 第23-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2.2 观察结果 | 第23-33页 |
2.2.1 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叶表皮特征 | 第23-26页 |
2.2.1.1 叶片上表皮 | 第24页 |
2.2.1.2 叶片下表皮 | 第24页 |
2.2.1.3 叶片气孔器的类型 | 第24-25页 |
2.2.1.4 叶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 | 第25-26页 |
2.2.2 在扫描电镜下的叶表皮特征 | 第26-28页 |
2.2.2.1 气孔外拱盖内缘的特征 | 第26-27页 |
2.2.2.2 角质膜特征 | 第27-28页 |
2.2.3 天仙子族叶表皮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第28-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2页 |
第3章 天仙子族的种子形态学特征 | 第42-6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3.2 观察结果 | 第42-51页 |
3.2.1 种子形态学特征 | 第42-43页 |
3.2.2 各种、属的种子形态学特征分述 | 第43-48页 |
3.3.3 根据种子形态学特征的分属检索表 | 第48-50页 |
3.3.4 外种皮特征的分类 | 第50-51页 |
3.3 种子形态学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第4章 天仙子族的孢粉学特征 | 第65-8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4.2 观察结果 | 第66-71页 |
4.2.1 花粉形态特征 | 第66-67页 |
4.2.2 各种、属的花粉形态分述 | 第67-70页 |
4.2.3 花粉形态特征的分类 | 第70-71页 |
4.3 孢粉学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6页 |
第5章 天仙子族的胚胎学特征 | 第86-9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6页 |
5.2 观察结果 | 第86-87页 |
5.2.1 小孢子囊和小孢子发生 | 第86-87页 |
5.2.2 大孢子囊及大孢子发生 | 第87页 |
5.2.3 胚胎发生 | 第87页 |
5.2.4 胚乳发生 | 第87页 |
5.3 山莨菪与马尿泡胚胎学性状的比较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第6章 天仙子族的花部器官发生 | 第94-11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6.2 观察结果 | 第96-101页 |
6.2.1 天仙子属天仙子的花形态发生 | 第96-97页 |
6.2.1.1 花的形态特征 | 第96页 |
6.2.1.2 花被的发育 | 第96页 |
6.2.1.3 雄蕊原基的发育 | 第96页 |
6.2.1.4 雌蕊原基的发育 | 第96-97页 |
6.2.2 马尿泡属马尿泡的花器官发生 | 第97-98页 |
6.2.2.1 花的形态特征 | 第97页 |
6.2.2.2 花被原基的发育 | 第97页 |
6.2.2.3 雄蕊原基的发育 | 第97-98页 |
6.2.2.4 雌蕊原基的发育 | 第98页 |
6.2.3 山莨菪属山莨菪的花器官发生 | 第98-99页 |
6.2.3.1 花的形态特征 | 第98页 |
6.2.3.2 花被的发育 | 第98-99页 |
6.2.3.3 雄蕊原基的发育 | 第99页 |
6.2.3.4 雌蕊原基的发育 | 第99页 |
6.2.4 颠茄属颠茄的花器官发生 | 第99-100页 |
6.2.4.1 花的形态特征 | 第99页 |
6.2.4.2 花被的发育 | 第99-100页 |
6.2.4.3 雄蕊的发育 | 第100页 |
6.2.4.4 雌蕊的发育 | 第100页 |
6.2.5 茄参属青海茄参的花器官发育 | 第100-101页 |
6.2.5.1 花的形态特征 | 第100页 |
6.2.5.2 花被的发育 | 第100-101页 |
6.2.5.3 雄蕊的发育 | 第101页 |
6.2.5.4 雌蕊的发育 | 第101页 |
6.3 讨论和结论 | 第101-104页 |
6.3.1 五种植物花部器官发育的共同特征 | 第101-102页 |
6.3.2 五种植物花部器官发育的差异 | 第102-104页 |
6.3.3 关于茄参属和颠茄属的系统位置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7页 |
第7章 基于叶绿体DNA trnL-F序列和核糖体DNA ITS序列的初步分析 | 第117-126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18页 |
7.2 研究结果 | 第118-123页 |
7.3 讨论 | 第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第8章 天仙子族的分支分析 | 第126-138页 |
8.1 单系类群的确定 | 第126-127页 |
8.2 外类群的选择 | 第127页 |
8.3 性状分析原则 | 第127-128页 |
8.4 性状及性状状态的分析 | 第128-133页 |
8.5 分支分析数据矩阵 | 第133页 |
8.6 分支分析的结果和讨论 | 第13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8页 |
第9章 天仙子族的分化和系统关系 | 第138-148页 |
9.1 应用的原理和方法 | 第138页 |
9.2 天仙子族各属的分化和系统关系 | 第138-141页 |
9.3 颠茄属和茄参属系统位置的讨论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8页 |
论著目录和获奖情况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