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昆虫分类学论文--鞘翅目论文

脊胸露尾甲对主要生态因素的反应及其与黄斑露尾甲种间竞争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前言第9-14页
 1 露尾甲科国内外研究动态第9-13页
 2 立题依据及研究思路第13-14页
材料与方法第14-20页
 1 试虫来源第14页
 2 仪器第14页
 3 材料与药品第14页
 4 方法第14-20页
  4.1 饲养观察方法第14-15页
   4.1.1 饲料制备第14页
   4.1.2 饲养工具制备第14-15页
   4.1.3 饲养与观察方法第15页
  4.2 脊胸露尾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15-16页
   4.2.1 脊胸露尾甲的形态特征观察第15页
   4.2.2 饲养与观察方法第15页
   4.2.3 实地观察第15页
   4.2.4 成虫产卵前期与产卵力测定第15-16页
  4.3 不同食物对脊胸露尾甲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第16页
  4.4 不同光周期对脊胸露尾甲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第16页
  4.5 脊胸露尾甲有效积温的测定第16-17页
   4.5.1 直线回归法第16-17页
   4.5.2 直接最优法第17页
   4.5.3 加权计算法第17页
   4.5.4 V值检验第17页
  4.6 生命表的制作第17-18页
   4.6.1 特定时间存活生命表的制作第18页
   4.6.2 特定时间生殖力生命表的制作第18页
  4.7 稳定年龄组配和瞬时出生率、瞬时死亡率第18-19页
  4.8 高低温对脊胸露尾甲的影响第19页
   4.8.1 高温对脊胸露尾甲的致死作用第19页
   4.8.2 低温对脊胸露尾甲的致死作用第19页
  4.9 脊胸露尾甲与黄斑露尾甲种间竞争机制的测定第19页
  4.10 数据统计方法第19-20页
结果与分析第20-65页
 1 脊胸露尾甲生物学的研究第20-22页
  1.1 脊胸露尾甲的形态学特征第20页
  1.2 生活习性第20-21页
  1.3 产卵力的测定第21-22页
 2 脊胸露尾甲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第22-64页
  2.1 不同食物对脊胸露尾甲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第22-26页
   2.1.1 不同食物对脊胸露尾甲发育的影响第23-24页
   2.1.2 不同食物对脊胸露尾甲存活的影响第24页
   2.1.3 不同食物对脊胸露尾甲繁殖的影响第24-25页
   2.1.4 小结与讨论第25-26页
  2.2 不同光周期对脊胸露尾甲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第26-30页
   2.2.1 不同光周期对脊胸露尾甲发育的影响第27-28页
   2.2.2 不同光周期对脊胸露尾甲存活的影响第28-29页
   2.2.3 不同光周期对脊胸露尾甲繁殖的影响第29-30页
   2.2.4 小结与讨论第30页
  2.3 温度对脊胸露尾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第30-64页
   2.3.1 不同温度条件下脊胸露尾甲的生长发育第31-36页
    2.3.1.1 不同温度条件下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历期与发育模型第31-35页
    2.3.1.2 脊胸露尾甲各虫态及世代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第35-36页
   2.3.2 不同温度条件下脊胸露尾甲各虫态及世代的存活情况第36-40页
    2.3.2.1 不同温度条件下各虫态及世代存活率第36-37页
    2.3.2.2 各虫态及世代存活率与温度的关系模拟第37-39页
    2.3.2.3 不同温度条件下幼虫发育天数与存活率关系第39-40页
   2.3.3 不同温度下脊胸露尾甲的繁殖情况与成虫寿命第40-42页
    2.3.3.1 不同温度条件下成虫的繁殖情况第40-42页
    2.3.3.2 不同温度条件下成虫的寿命第42页
   2.3.4 脊胸露尾甲实验种群生命表第42-59页
    2.3.4.1 特定时间存活生命表第42-45页
    2.3.4.2 种群存活曲线及其关系模拟第45-49页
    2.3.4.3 特定时间生殖力生命表第49-54页
    2.3.4.4 生命表参数及其关系模拟第54-59页
   2.3.5 高温对脊胸露尾甲的致死作用第59-60页
   2.3.6 低温对脊胸露尾甲的致死作用第60-62页
   2.3.7 小结与讨论第62-64页
 3 脊胸露尾甲与黄斑露尾甲种间竞争机制第64-65页
  3.1 小结与讨论第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英文摘要第72-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及转换研究
下一篇:茄青枯假单胞菌寄主花生特异性毒性基因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