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3页 |
1.3.1 关于需水预测 | 第14-17页 |
1.3.2 关于黄河水资源再生、演变等基础理论的研究 | 第17-20页 |
1.3.3 关于水资源合理调配模型研究 | 第20-22页 |
1.3.4 研究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23-25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4-25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1篇 黄河流域需水预测 | 第27-67页 |
2 水资源需求预测模型与方法分析 | 第27-37页 |
2.1 趋势分析法 | 第27-30页 |
2.1.1 指数趋势模型 | 第28-29页 |
2.1.2 对数趋势模型 | 第29页 |
2.1.3 多项式趋势模型 | 第29页 |
2.1.4 Logistic(逻辑期谛)模型 | 第29-30页 |
2.2 时间序列法 | 第30-33页 |
2.2.1 趋势移动平均法预测 | 第30-31页 |
2.2.2 指数平滑法预测 | 第31-33页 |
2.3 灰色预测模型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黄河流域需水预测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 | 第37-54页 |
3.1 遗传算法 | 第37-41页 |
3.1.1 遗传算法的发展与应用 | 第37-38页 |
3.1.2 遗传算法的实现 | 第38-40页 |
3.1.3 遗传算法特点 | 第40-41页 |
3.2 神经网络 | 第41-45页 |
3.2.1 神经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 第41-43页 |
3.2.2 神经网络的特点 | 第43页 |
3.2.3 人工神经网络的实现与应用 | 第43-45页 |
3.3 BP神经网络 | 第45-48页 |
3.3.1 BP网络的结构 | 第45-46页 |
3.3.2 BP神经网络的计算过程 | 第46-48页 |
3.4 黄河流域需水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8-53页 |
3.4.1 模型结构 | 第48-49页 |
3.4.2 模型的优化 | 第49-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黄河流域需水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54-67页 |
4.1 黄河流域水资源概况 | 第54-56页 |
4.2 黄河流域各部门发展趋势与需水分析 | 第56-59页 |
4.2.1 农业发展趋势 | 第56-57页 |
4.2.2 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 第57-58页 |
4.2.3 生活需水趋势 | 第58页 |
4.2.4 生态用水的估算 | 第58-59页 |
4.3 影响需水量变化的特征因素选择 | 第59-61页 |
4.4 网络训练样本的确定及拟合 | 第61-63页 |
4.4.1 网络训练样本的确定 | 第61-62页 |
4.4.2 网络的拟合 | 第62-63页 |
4.5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63-64页 |
4.5.1 预测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4.5.2 水量亏缺预测 | 第64页 |
4.6 解决黄河缺水问题的认识 | 第64-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2篇 水资源可再生多维临界调配控制理论研究 | 第67-100页 |
5 资源演化及可再生维持机理 | 第67-78页 |
5.1 水资源可再生内涵及可再生过程描述 | 第67-69页 |
5.1.1 水资源可再生内涵 | 第67-68页 |
5.1.2 水资源再生过程 | 第68-69页 |
5.2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及其基本特征 | 第69-71页 |
5.2.1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 | 第69-70页 |
5.2.2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基本特征 | 第70-71页 |
5.3 描述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基本特征量 | 第71-74页 |
5.4 我国各种陆地水储量与再生周期 | 第74页 |
5.5 水资源可再生的多维空间描述 | 第74-76页 |
5.6 结语 | 第76-78页 |
6 水资源系统的界壳分析 | 第78-90页 |
6.1 界壳论及相关概念 | 第78-82页 |
6.1.1 界壳的数学描述 | 第79-80页 |
6.1.2 界壳要素 | 第80-82页 |
6.2 界壳论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 | 第82-86页 |
6.2.1 水资源系统界壳相关要素及作用 | 第82-84页 |
6.2.2 水资源系统界壳的基本要素及作用 | 第84-86页 |
6.3 水资源系统界壳的临界状态描述 | 第86-89页 |
6.3.1 水资源系统界壳的临界水量定义 | 第86-87页 |
6.3.2 水资源可再生临界层次的描述 | 第87-88页 |
6.3.3 临界变化过程分析 | 第88-8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7 水资源临界控制理论 | 第90-100页 |
7.1 控制论的发展历史 | 第90-91页 |
7.1.1 控制论的产生 | 第90页 |
7.1.2 控制论的应用 | 第90-91页 |
7.2 临界控制理论的提出 | 第91-95页 |
7.2.1 临界控制概念的提出 | 第91-93页 |
7.2.2 临界控制的结构分析 | 第93页 |
7.2.3 临界控制的数学表达式 | 第93-95页 |
7.3 黄河水量控制分析 | 第95-98页 |
7.3.1 因素分析 | 第95-96页 |
7.3.2 控制农业用水的依据 | 第96-98页 |
7.4 农业用水控制的途径 | 第98-99页 |
7.5 结论 | 第99-100页 |
第3篇 黄河水资源分配现状分析与分区配水模型研究 | 第100-126页 |
8 黄河流域水资源分配现状分析及对策 | 第100-112页 |
8.1 水资源分配的方法 | 第100-104页 |
8.1.1 水资源的行政配置 | 第101-102页 |
8.1.2 用水户参与或协商配置 | 第102-103页 |
8.1.3 水市场分配 | 第103-104页 |
8.2 黄河可供水量现行分配方案 | 第104-107页 |
8.2.1 方案的制定 | 第104-105页 |
8.2.2 方案的修正及月分配过程 | 第105-106页 |
8.2.3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实际运行分析 | 第106-107页 |
8.3 现行黄河水量分配办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07-109页 |
8.3.1 上下游工程分属不同部门,政府指令配水模式严重失控 | 第107-108页 |
8.3.2 用水量同比例丰增枯减不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 第108页 |
8.3.3 政府指令性配水没有引入激励补偿机制 | 第108-109页 |
8.4 建立水权转让和水市场制度的黄河水量分配办法 | 第109-111页 |
8.4.1 可以使水权分配更加明晰 | 第109-110页 |
8.4.2 可以提高用水效率 | 第110页 |
8.4.3 可以促进节水和水价机制的建立 | 第110页 |
8.4.4 可以有效进行水资源的“二次分配” | 第110-111页 |
8.4.5 可以有效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用水 | 第111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9 黄河水量分配模型方法研究 | 第112-126页 |
9.1 黄河水资源分配模型方法进展 | 第112-113页 |
9.2 黄河水量分配原则的制定 | 第113-114页 |
9.3 黄河流域配水模型 | 第114-120页 |
9.3.1 优先配水量控制 | 第114-116页 |
9.3.2 流域分水模型 | 第116-118页 |
9.3.3 关键问题的处理 | 第118-120页 |
9.4 黄河流域分水模型计算流程 | 第120-121页 |
9.5 分水模型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21-124页 |
9.5.1 基本资料的处理 | 第121-122页 |
9.5.2 权重的计算 | 第122页 |
9.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22-124页 |
9.6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10 结论及展望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