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流化床干燥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及应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Conten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国内外干燥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4页 |
| ·食品中药现代化干燥技术 | 第14-18页 |
| ·茶叶的干燥工序介绍及其国内外干燥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 ·中药现代化及其国内外干燥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 ·不同干燥技术原理及特点 | 第18-25页 |
| ·干燥基本原理 | 第19页 |
| ·热风干燥 | 第19-20页 |
| ·微波干燥 | 第20-23页 |
| ·微波流化床干燥 | 第23-25页 |
| ·不同干燥技术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 ·热风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 第27页 |
| ·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 第27-28页 |
| ·微波流化床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 第28页 |
| ·不同干燥技术对干制品品质特性的影响 | 第28页 |
| ·本项目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微波流化床干燥装置的研制 | 第30-37页 |
| ·设计背景 | 第30页 |
| ·设计思想 | 第30-31页 |
| ·第一代微波流化床干燥器的设计及缺陷 | 第31-32页 |
| ·第二代微波流化床干燥设备的工业化设计及改进 | 第32-37页 |
| 第三章 茶叶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第37-46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 ·干燥方法 | 第38页 |
| ·含水率的测定 | 第38页 |
| ·薄层干燥的数学模型 | 第38页 |
| ·茶多酚及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测定 | 第38-40页 |
| ·复水比的测定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 ·茶叶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的失水特性 | 第40-42页 |
| ·茶叶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42-43页 |
| ·茶多酚及儿茶素类化合物的表征 | 第43-45页 |
| ·复水特性的研究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药丸干燥性能的研究 | 第46-73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实验部分 | 第46-50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6-47页 |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 ·药丸的制备 | 第47-48页 |
| ·干燥方法 | 第48页 |
| ·含水率的测定 | 第48页 |
| ·药丸颗粒干燥的几种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测定 | 第49页 |
| ·复水比的测定 | 第49-50页 |
| ·药丸放大性干燥实验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72页 |
| ·药丸干燥的失水特性 | 第50-58页 |
| ·药丸干燥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58-65页 |
|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HPLC表征 | 第65-68页 |
| ·复水特性的研究 | 第68页 |
| ·外观品质的研究 | 第68-71页 |
| ·干燥方法的选择 | 第71页 |
| ·药丸放大性干燥工艺研究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微波流化床干燥技术的应用 | 第73-75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73页 |
|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