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与韩半岛佛教
中、韩文摘要 | 第1-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上篇 玄奘的生平与思想 | 第17-33页 |
第一章 玄奘的生平事迹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早年生活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西行求法的历程 | 第18-20页 |
第三节 译经事业 | 第20-23页 |
第四节 对后世的影响 | 第23-27页 |
1. 唯识学方面 | 第24页 |
2. 因明学方面 | 第24-25页 |
3. 佛典翻译方面 | 第25页 |
4. 古代地理方面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玄奘的思想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法相唯识学 | 第27-31页 |
1. 印度佛教的背景 | 第27-28页 |
2. 法相唯识学的基本特征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因明学 | 第31-33页 |
1. 因明学在印度的流变 | 第31页 |
2. 玄奘对因明学的传播与影响 | 第31-33页 |
下篇 玄奘与韩半岛佛教 | 第33-124页 |
第三章 玄奘唯识学在韩半岛的传播 | 第33-54页 |
第一节 新罗僧的佛教翻译及唯识学研究 | 第38-43页 |
第二节 新罗僧对唐代佛教的贡献 | 第43-54页 |
1. 佛经翻译 | 第44-45页 |
2. 佛学研究与实践 | 第45-48页 |
3. 玄奘与圆测、窥基的关系 | 第48-54页 |
第四章 韩半岛佛教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交流 | 第54-60页 |
第一节 韩半岛早期佛教的传播 | 第54-55页 |
第二节 韩半岛中期佛教的发展 | 第55-57页 |
第三节 与中国佛教的交流 | 第57-60页 |
第五章 新罗、高句丽、百济的求法僧 | 第60-11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9-124页 |
附录一 玄奘年谱 | 第124-135页 |
附录二 参考文献 | 第135-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