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摘要 | 第13-18页 |
Abstract | 第18-24页 |
第一章 银杏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 第24-40页 |
1 化学成分 | 第25-27页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25页 |
·萜类化合物 | 第25-26页 |
·有机酸 | 第26页 |
·烷基酚和烷基酚酸类 | 第26-27页 |
·甾体化合物 | 第27页 |
·多糖 | 第27页 |
·其它化合物 | 第27页 |
2 药理及临床研究 | 第27-31页 |
·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及周围血管系统的功能 | 第27-28页 |
·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 第28-29页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第29页 |
·解痉和抗过敏作用 | 第29页 |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对肝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30页 |
·抗炎症作用 | 第30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30页 |
·毒副作用 | 第30-31页 |
3 组织培养研究 | 第31-39页 |
·花粉培养 | 第31-32页 |
·雌配子体培养 | 第32页 |
·胚培养 | 第32-34页 |
·器官发生 | 第34页 |
·胚胎发生 | 第34-35页 |
·愈伤组织培养 | 第35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35-36页 |
·次生代谢 | 第36-39页 |
4 结束语 | 第39-40页 |
第二章 银杏愈伤组织的诱导产生 | 第40-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1-45页 |
·愈伤组织形成的观察 | 第41-42页 |
·植物激素对银杏树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42-43页 |
·幼苗、胚、胚乳愈伤组织的发生 | 第43-44页 |
·培养基种类对银杏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页 |
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银杏愈伤组织培养物中银杏内酯和黄酮类化合物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6-59页 |
第一节 愈伤组织培养物中银杏内酯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7-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7-51页 |
·流动相的组成 | 第48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8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48页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48-51页 |
·样品提取及柱前预处理 | 第48-49页 |
·样品中银杏内酯B的HPLC定性分析 | 第49页 |
·提取时间的确定 | 第49-50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50-51页 |
·3个愈伤组织系培养物中GKB含量的测定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愈伤组织培养物中黄酮类化合物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3-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2 试验结果 | 第53-57页 |
·流动相的组成 | 第53-54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4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54页 |
·标准曲线制作 | 第54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54页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54-56页 |
·样品制备 | 第54页 |
·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HPLC定性分析 | 第54-56页 |
·提取及水解时间的确定 | 第56页 |
·槲皮素回收率试验 | 第56页 |
·3个愈伤组织系培养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及总黄酮甙含量的测定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银杏愈伤组织系的初步筛选、培养及银杏内酯B的产生 | 第59-84页 |
第一节 愈伤组织系的初步筛选 | 第60-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2 试验结果 | 第61-64页 |
·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生长和GKB含量情况 | 第61页 |
·3个愈伤组织系生长及GKB的积累动态 | 第61-64页 |
3 讨论 | 第64页 |
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愈伤组织适宜培养条件的探索 | 第65-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2 试验结果 | 第66-78页 |
·光照对银杏愈伤组织系Gb_3生长和GKB形成的影响 | 第67页 |
·不同培养基对银杏愈伤组织系Gb_3生长和GKB形成的影响 | 第67-68页 |
·几种激素及浓度对银杏愈伤组织系Gb_3生长和GKB形成的影响 | 第68-71页 |
·不同氮源及其配比对银杏愈伤组织系Gb_3生长和GKB形成的影响 | 第71-72页 |
·碳源对银杏愈伤组织系Gb_3生长和GKB形成的影响 | 第72-73页 |
·大量元素对银杏愈伤组织系Gb_3生长和GKB形成的影响 | 第73-75页 |
·稀土元素对银杏愈伤组织系Gb_3生长和GKB形成的影响 | 第75页 |
·前体物对银杏愈伤组织系Gb_3生长和GKB形成的影响 | 第75-77页 |
·3个愈伤组织系稳定性研究 | 第77-78页 |
3 讨论 | 第78-82页 |
4 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银杏细胞悬浮培养及其银杏内酯B的形成 | 第84-133页 |
第一节 银杏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85-10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9页 |
2 试验结果 | 第89-102页 |
·银杏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89-90页 |
·银杏悬浮细胞培养的动力学研究 | 第90-94页 |
·不同接种量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94-96页 |
·不同培养基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96页 |
·植物激素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96-97页 |
·起始pH值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97-98页 |
·大量元素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98-100页 |
·不同碳源及蔗糖浓度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不同氮源及其配比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3页 |
4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前体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和B形成的影响 | 第105-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05-108页 |
·乙酸钠、DL-甲硫氨酸和丙酮酸钠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异戊二烯和牻牛儿醇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3 讨论 | 第108页 |
4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真菌诱导子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和银杏内酯B形成的影响 | 第110-1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11-114页 |
·不同真菌诱导子及其不同浓度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不同诱导时间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114页 |
3 讨论 | 第114-115页 |
4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四节 渗透胁迫、添加吸附剂及补料策略等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和银杏内酯B形成的影响 | 第116-1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17-124页 |
·渗透胁迫剂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117-122页 |
·添加吸附剂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补料策略与诱导子的加入对银杏悬浮细胞系GS-I生长及GKB形成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3 讨论 | 第124-125页 |
4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五节 银杏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 | 第126-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6-12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27-131页 |
·培养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127-128页 |
·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及GKB产生的动态变化 | 第128-129页 |
·培养过程中营养成分消耗的动态变化 | 第129-131页 |
3 讨论 | 第131-132页 |
4 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六章 银杏单细胞克隆研究 | 第133-1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4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34-139页 |
·L-谷氨酰胺对细胞植板率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不同细胞密度对细胞植板率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单细胞克隆系的生长及GKB合成能力的研究 | 第136-137页 |
·单细胞克隆系的稳定性研究 | 第137-139页 |
3 讨论 | 第139-140页 |
4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银杏再生根与不定根的形成及其中银杏内酯的产生 | 第141-1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2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42-145页 |
·不同培养基对3个愈伤组织系再生根形成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不同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再生根形成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不同外植体不定根的形成 | 第144页 |
·根与愈伤组织生长及GKB生产能力的比较 | 第144-145页 |
3.讨论 | 第145页 |
4.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7-150页 |
1.总结 | 第147-149页 |
2.展望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图版说明 | 第158-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图版 | 第161-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