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

第一章 李贽所面临的历史前提第1-66页
 第一节 政教分离与士人品格之变化第5-20页
  一、武宗"失德"及其影响第5-12页
  二、世宗的独裁荒淫与士人的双面人格第12-20页
 第二节 王学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第20-42页
  一、王阳明所要解决的人生难题第20-29页
  二、王龙溪的哲学思考第29-36页
  三、泰州学派的人生追求第36-42页
 第三节 文学思想的演进与王学第42-66页
  一、前后七子文学思想的内在矛盾第42-50页
  二、王学诸人的文学思想第50-55页
  三、王学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第55-66页
第二章 李贽的人格与心态第66-127页
 第一节 狂人与圣人第66-78页
  一、疏狂怪异的个性特征第66-70页
  二、狂傲孤高与圣人情结第70-74页
  三、李贽圣人情结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依据第74-78页
 第二节 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之一:出世圣人的追求第78-94页
  一、自我价值观之基础——"为己之学"第78-82页
  二、李贽为己之学的心理动机及其经过第82-88页
  三、随缘任运与自我超越第88-94页
 第三节 自我价值观实现的途径之二:自我不朽的追求第94-106页
  一、自我价值与精神不朽第94-99页
  二、自我估价与不朽途径之选择第99-103页
  三、《藏书》之写作——著述以求不朽的具体实践第103-106页
 第四节 耿、李之争与李贽人格心态的发展变化第106-127页
  一、李贽人格心态发展的分期与标志第106-108页
  二、耿、李之争产生的原因与过程第108-113页
  三、耿、李之争对李贽人格心态的影响第113-127页
第三章 李贽的哲学思想第127-190页
 第一节 李贽的学术渊源与终极关怀第127-145页
  一、心学与受用第128-133页
  二、老、庄与自我关注第133-139页
  三、禅宗与生命解脱第139-145页
 第二节 李贽的性空理论与自我解脱之道第145-164页
  一、李贽所言心性之内涵第145-155页
  二、空无心性之识取第155-161页
  三、空明心性之发用第161-164页
 第三节 童心说与李贽的人生价值观第164-190页
  一、童心说内涵与主旨辨析第164-171页
  二、真诚:一种重要的人格价值观第171-183页
  三、圣人与众人的群体分类第183-190页
第四章 李贽的文学思想第190-258页
 第一节 自适:文学的目的第190-206页
  一、文学与人生自我第190-195页
  二、文学之四大功能第195-201页
  三、李贽的文学批评特色第201-206页
 第二节 作者:文学创作的首要因素第206-220页
  一、作者在文学"世界"中之位置第206-210页
  二、作者必备三要素:才、胆、识第210-213页
  三、作者之创作心境:虚灵第213-220页
 第三节 "自文":文学的自然表现观第220-241页
  一、从自然之性到自然之文第220-226页
  二、李贽自然表现论之特征第226-232页
  三、"化工":一种独特的自然表现观第232-241页
 第四节 "真"与"趣":李贽的审美追求第241-258页
  一、"真"与"趣"的内涵及其关系第241-248页
  二、李贽"趣"的创作风格及其溯源第248-258页
第五章 李贽与晚明文坛第258-341页
 第一节 李贽与公安派第258-305页
  一、李贽影响公安派之原因与途径第258-266页
  二、李贽对公安派人生观之影响第266-290页
  三、李贽对公安派文学思想的影响第290-305页
 第二节 李贽与金圣叹第305-341页
  一、从容与堂本到贯华堂本第305-313页
  二、狂者精神与自我价值之追求第313-319页
  三、从重意到重法第319-326页
  四、金圣叹:晚明狂放思潮的终结第326-341页
参考引用书目第341-347页
后记第347-349页

论文共3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变形链球菌致龋因子结构基因的研究
下一篇:肿瘤抑制基因p53及其拮抗基因mdm2在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