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电动汽车的发展简史及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电动机的使用现状 | 第14-15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的意义 | 第16页 |
·本文的主要任务 | 第16-18页 |
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分类及特点 | 第18-26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关定义 | 第18-19页 |
·混合动力汽车的基本原理 | 第19页 |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 第19页 |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第19-21页 |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与特点 | 第19-20页 |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控制模式 | 第20-21页 |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第21-22页 |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与特点 | 第21-22页 |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控制模式 | 第22页 |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第22-23页 |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与特点 | 第22-23页 |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控制模式 | 第23页 |
·复合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第23-24页 |
·复合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与特点 | 第23-24页 |
·复合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控制模式 | 第24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各驱动类型的比较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基于CAN 总线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 | 第26-31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CAN 总线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方案设计 | 第27-29页 |
·混联式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控制策略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31-51页 |
·混合电动汽车电机控制系统硬件整体结构 | 第31-37页 |
·主控制器DSP TMS320LF2407A 简述及外围电路设计 | 第32-34页 |
·主电路设计 | 第34-37页 |
·主要参量的检测及接口电路 | 第37-42页 |
·电流检测与接口电路 | 第37-38页 |
·电压检测与接口电路 | 第38-39页 |
·位置及转速检测与接口电路 | 第39-42页 |
·故障检测及保护电路 | 第42-47页 |
·过流检测保护电路 | 第43-44页 |
·过压/欠压检测保护电路 | 第44-45页 |
·过温检测保护电路 | 第45-46页 |
·故障综合及保护电路 | 第46-47页 |
·键盘及显示控制电路 | 第47-48页 |
·汽车档位油门给定电路设计 | 第48-50页 |
·系统硬件采用的抗干扰措施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永磁同步电机的原理及DTC 控制与仿真分析 | 第51-72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 第51-53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 第51-53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53-59页 |
·坐标变换 | 第54-55页 |
·定子电压和磁链方程 | 第55-57页 |
·转矩方程 | 第57-59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策略 | 第59-66页 |
·PMSM 直接转矩控制的原理 | 第61页 |
·定子磁链观测器 | 第61-62页 |
·电压空间矢量对定子磁链的影响 | 第62-66页 |
·PMSM 的DTC 系统结构 | 第66-71页 |
·建模仿真分析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蚁群优化的模糊神经网络直接转矩永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第72-83页 |
·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结合的必要性 | 第72-73页 |
·模糊神经网络直接转矩永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第73-74页 |
·模糊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第74-77页 |
·基于蚁群算法的神经网络在直接转矩中的应用 | 第77-81页 |
·神经网络 | 第77-78页 |
·蚁群算法 | 第78-79页 |
·蚁群神经网络的具体实现过程 | 第79-81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作者简历 | 第86-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