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7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3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创新点 | 第29-30页 |
·中西设计史中的"设计" | 第30-37页 |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功能至上"及其它维度的缺失 | 第30-34页 |
·西方的现代主义设计及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中的设计观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李渔生平及《闲情偶寄》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37-59页 |
·李渔生平及著述 | 第37-50页 |
·李渔生平 | 第37-44页 |
·李渔的著述 | 第44-46页 |
·李渔的戏曲、小说创作成就及相关理论体系简述 | 第46-50页 |
·《闲情偶寄》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50-59页 |
·《闲情偶寄》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50-52页 |
·李渔的交游世界——士人团体 | 第52-59页 |
第三章 李渔及其同时代的造物艺术 | 第59-78页 |
·李渔所处时代的社会及造物艺术 | 第59-61页 |
·李渔的艺术个性 | 第61-63页 |
·《闲情偶寄》中李渔所涉及的造物活动 | 第63-72页 |
·造园 | 第63-67页 |
·家具 | 第67-68页 |
·器玩 | 第68-70页 |
·服饰 | 第70-72页 |
·李渔的造物思想特征 | 第72-78页 |
·雅致 | 第72-73页 |
·新奇 | 第73-75页 |
·经济 | 第75-76页 |
·适用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李渔造物思想的自然观 | 第78-91页 |
·自然 | 第78-81页 |
·作为"自然界"的自然 | 第79-80页 |
·作为"自然而然"的过程特征的自然 | 第80-81页 |
·造物与自然 | 第81-84页 |
·取自然之材 | 第82-83页 |
·适自然 | 第83-84页 |
·造物与自然之道 | 第84-87页 |
·妙肖自然 | 第84-86页 |
·天人合一 | 第86-87页 |
·李渔自然观对传统自然观的突破 | 第87-91页 |
·有为 | 第87-89页 |
·顺欲 | 第89-91页 |
第五章 李渔造物思想的功能观 | 第91-102页 |
·物以为用 | 第91-96页 |
·可用 | 第91-93页 |
·易用 | 第93-95页 |
·经济 | 第95-96页 |
·物以为乐 | 第96-100页 |
·物以体性 | 第96-98页 |
·物以适意 | 第98-100页 |
·物以载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李渔造物思想的审美观 | 第102-125页 |
·时势造就的审美观 | 第102-105页 |
·造物唯美 | 第105-115页 |
·"以人为本"的造物审美观 | 第105-111页 |
·和谐为美的造物审美观 | 第111-115页 |
·崇尚技艺 | 第115-119页 |
·造物以用的功能美 | 第115-117页 |
·虚实相生的结构美 | 第117-118页 |
·造物在宜的尺度美 | 第118-119页 |
·精于形态 | 第119-122页 |
·"贵精不贵丽",雅则奇现 | 第119-121页 |
·"宜简不宜繁",恒则持久 | 第121-122页 |
·归本自然 | 第122-125页 |
·纵情山水 美景入画 | 第123-124页 |
·以美启真 美化生活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李渔造物的娱乐思想 | 第125-135页 |
·倡导娱乐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5-127页 |
·行乐之法 | 第127-130页 |
·以心为乐 | 第127-128页 |
·以情为乐 | 第128页 |
·以新为乐 | 第128-130页 |
·李渔的娱乐设计思想的世俗化趋势及其对传统美学的反动 | 第130-135页 |
·娱乐设计思想的世俗化 | 第130-133页 |
·对传统美学的反动 | 第133-13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5-167页 |
·当代社会的消费性特征的变迁——由功能性消费转入精神消费 | 第135-138页 |
·李渔造物思想的超前性 | 第138-152页 |
·李渔造物思想对传统造物思想的继承及其超越 | 第139-145页 |
·李渔造物思想对他的时代的超越 | 第145-152页 |
·李渔造物思想对当今生活与设计的启示 | 第152-167页 |
·当今社会艺术与生活的现实呈现 | 第153-159页 |
·当今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困惑 | 第159-162页 |
·李渔造物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活与艺术问题的启示 | 第162-167页 |
结语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