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规划区的空间管制规划研究--以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4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针对问题及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设与保护的矛盾 | 第14-15页 |
·城市规划领域变革中的挑战 | 第15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2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20-54页 |
·空间管制的产生及概念解读 | 第20-30页 |
·空间管制产生背景 | 第20-26页 |
·空间管制概念 | 第26-27页 |
·空间管制内涵解读 | 第27-30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认识 | 第30-36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研究范围界定 | 第30-32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特殊性 | 第32-33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要素的环境特征 | 第33-36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相关理论 | 第36-41页 |
·城市空间增长控制理论 | 第36-38页 |
·用地适宜性分析理论 | 第38-39页 |
·景观格局优化理论 | 第39-40页 |
·相关理论经验总结 | 第40-41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相关规划与实践 | 第41-52页 |
·美国城市增长管理 | 第41-43页 |
·欧洲各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空间增长控制方法 | 第43-45页 |
·国内城市空间管制规划实践 | 第45-47页 |
·山地城市生态规划与非建设用地规划实践 | 第47-51页 |
·国内外空间管制相关规划及实践经验借鉴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3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内容 | 第54-84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要素及关联特征 | 第54-67页 |
·空间管制分区与要素 | 第54-56页 |
·空间管制要素的多样关联性特征 | 第56-58页 |
·空间管制禁、限建要素类型划分 | 第58-60页 |
·空间管制禁、限建要素内容 | 第60-67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禁建区空间管制内容 | 第67-75页 |
·禁建区空间管制目的与重点 | 第67-68页 |
·禁建区禁止建设要素构成 | 第68-73页 |
·禁建区生态要素整合 | 第73-75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限建区空间管制内容 | 第75-81页 |
·限建区空间管制目的与重点 | 第75页 |
·限建区限制建设要素构成 | 第75-80页 |
·限建区细化分区控制 | 第80-81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适建区与已建区空间管制内容 | 第81-83页 |
·适建区与已建区空间管制目的与重点 | 第81页 |
·适建区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 第81-82页 |
·已建区改善城市内部设施与环境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4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 第84-131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重点导向 | 第84-86页 |
·统筹区域整体环境 | 第84页 |
·维育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 第84-85页 |
·保护与集约利用资源 | 第85页 |
·保障人居安全 | 第85-86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用地辨识 | 第86-97页 |
·生态环境认知 | 第86-89页 |
·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89-92页 |
·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 第92-95页 |
·禁、限建要素分析 | 第95-97页 |
·用地综合评价 | 第97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用地组织 | 第97-122页 |
·以禁建区为基本载体的区域整体生态网络格局建构 | 第97-113页 |
·适建区外围关联绿地控制 | 第113-119页 |
·适建与已建区内部绿地系统化建设 | 第119-122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用地分区与导引 | 第122-130页 |
·空间管制区划分类 | 第122-123页 |
·空间管制分区范围界定 | 第123-129页 |
·空间管制分区管制导引 | 第129-130页 |
·小结 | 第130-131页 |
5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土地利用控制与实施 | 第131-143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分区的用地控制 | 第131-134页 |
·用地色线控制 | 第131-133页 |
·用地使用控制 | 第133-134页 |
·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 第134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管理方式 | 第134-135页 |
·政府直接管理方式 | 第135页 |
·以“空间准入”为核心的间接管理方式 | 第135页 |
·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实施保障 | 第135-141页 |
·建立以规划为主体的多部门综合管理与协调机制 | 第136页 |
·建立禁建区和限建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 第136-139页 |
·改革绩效评价与政绩考核标准 | 第139-140页 |
·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 第140-141页 |
·详细规划中深化空间管制内容 | 第141页 |
·小结 | 第141-14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49页 |
附录 | 第149-15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