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状况及其实现途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9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状况评析 | 第10-12页 |
| ·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 ·简要评价 | 第12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系统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概述 | 第14-24页 |
|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解析 | 第14-15页 |
| ·主体性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 | 第15-24页 |
|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 | 第15-19页 |
|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 第19-22页 |
|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 第22-24页 |
| 第3章 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状况评析 | 第24-30页 |
| ·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积极表现 | 第24-25页 |
| ·受教育者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认同 | 第24页 |
| ·受教育者积极应对环境的变化 | 第24-25页 |
| ·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 第25页 |
| ·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乏 | 第25-27页 |
| ·受教育者缺乏对其主体性的现实认识 | 第25-26页 |
| ·受教育者缺乏对其主体性现实状态的认识 | 第26-27页 |
| ·受教育者主体性缺乏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 ·社会变迁的影响 | 第27页 |
| ·教育者的主观性倾向和复制倾向 | 第27-28页 |
| ·过于注重教育者的权威地位 | 第28页 |
| ·被动化倾向 | 第28-29页 |
| ·完成指定任务的目的性倾向 | 第29-30页 |
| 第4章 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实现途径 | 第30-37页 |
| ·受教育者要树立主体性意识 | 第30-31页 |
| ·受教育者要认识到其主体性发展的必然性 | 第30页 |
| ·受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实现的障碍 | 第30-31页 |
| ·受教育者要实现认识状态的转变 | 第31-32页 |
| ·从自发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 | 第31-32页 |
| ·从他教状态转变为自教状态 | 第32页 |
| ·从过于注重接受知识转变为重视知识的的实际应用 | 第32页 |
|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基本实现途径 | 第32-37页 |
| ·社会环境的改善 | 第32-34页 |
| ·教育者的启发与引导 | 第34-35页 |
| ·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努力 | 第35-37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41-4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