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内老哈河流域土壤侵蚀及泥沙输移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土壤侵蚀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2-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所用数据及研究条件 | 第16-17页 |
·所用数据 | 第16-17页 |
·研究条件 | 第17页 |
·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第2章 流域划分及研究区概况 | 第18-27页 |
·研究区流域划分 | 第18-20页 |
·流域划分的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区河网提取及流域边界确定 | 第19-20页 |
·老哈河流域区域地质构造 | 第20-22页 |
·断裂构造 | 第21-22页 |
·隆起 | 第22页 |
·老哈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6页 |
·地貌 | 第22-23页 |
·土壤 | 第23-25页 |
·水体 | 第25页 |
·气候 | 第25-26页 |
·老哈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第3章 遥感影像解译及信息提取 | 第27-38页 |
·遥感影像几何纠正 | 第27-30页 |
·纠正模型 | 第27-28页 |
·多项式模型纠正影像 | 第28-30页 |
·遥感影像解译 | 第30-32页 |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30-31页 |
·遥感影像分类 | 第31-32页 |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第32-34页 |
·植被信息提取 | 第34-38页 |
·植被指数提取方法 | 第34-35页 |
·植被盖度的推算 | 第35-36页 |
·植被盖度提取及分级 | 第36-38页 |
第4章 其它因子信息的提取 | 第38-46页 |
·坡度因子的提取 | 第38-39页 |
·土壤可蚀性因子的提取 | 第39-44页 |
·土壤渗透性 | 第39-40页 |
·土壤可蚀性 | 第40-41页 |
·土壤可蚀性因子的计算 | 第41-44页 |
·岩性因子的提取 | 第44-45页 |
·地质灾害因子的提取 | 第45-46页 |
第5章 土壤侵蚀多因子叠加分析 | 第46-58页 |
·评价原则 | 第46页 |
·因子的选定及分级 | 第46-48页 |
·因子选定 | 第46-47页 |
·因子等级划分 | 第47-48页 |
·各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48-52页 |
·确定因子权重的方法 | 第49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 | 第49-52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52-53页 |
·多因子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3-55页 |
·土壤侵蚀变化分析 | 第55-58页 |
·基于时间的土壤侵蚀变化分析 | 第55-56页 |
·基于空间的土壤侵蚀变化分析 | 第56-58页 |
第6章 泥沙输移研究 | 第58-66页 |
·泥沙输移比的确定 | 第58-61页 |
·泥沙输移比研究现状 | 第58-59页 |
·研究区泥沙输移比确定 | 第59-61页 |
·研究区泥沙输移空间分布 | 第61-62页 |
·泥沙输移相关性分析 | 第62-66页 |
·泥沙输移与土壤侵蚀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泥沙输移与土地利用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泥沙输移与坡度相关性分析 | 第64-6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