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绪论 | 第13-18页 |
第一章 福氏2a志贺氏菌2457T argT突变体的构建及性状检测 | 第18-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菌株及生物材料 | 第19页 |
·试剂配制 | 第19-20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20页 |
·PCR引物设计及扩增 | 第20-22页 |
·线性打靶DNA的构建 | 第22-23页 |
·argT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23-24页 |
·argT回复体2457T argTH的构建 | 第24页 |
·ArgT过表达突变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24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24-25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生化实验比较 | 第25页 |
·野生株与突变株豚鼠角膜实验比较 | 第25页 |
·野生株与突变株对HeLa细胞的竞争性侵袭 | 第25-26页 |
·小鼠肺侵袭感染实验 | 第26页 |
2 结果 | 第26-33页 |
·2457T △ argT::Kan缺失突变体的构建与验证 | 第26-27页 |
·argT回复株的构建与验证 | 第27页 |
·ArgT过表达突变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27-28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28-29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在生化水平上的比较 | 第29-31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豚鼠角膜实验比较 | 第31-32页 |
·福氏2a志贺氏菌2457T突变株与野生株侵袭能力的比较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7页 |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33-34页 |
·过表达突变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生长状态和生化鉴定 | 第35页 |
·ArgT会降低痢疾杆菌的毒力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福氏2a志贺氏菌2457T突变株与野生株蛋白表达图谱的差异比较 | 第37-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生物材料 | 第38页 |
·主要化学试剂与耗材 | 第38页 |
·主要仪器与分析软件 | 第38页 |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38-39页 |
·全菌蛋白的样品制备 | 第39-40页 |
·蛋白样品纯化 | 第40页 |
·双向电泳 | 第40-41页 |
·制备型电泳凝胶的考马斯亮蓝染色 | 第41页 |
·图像扫描与分析 | 第41-42页 |
·胶内酶切 | 第42页 |
·差异蛋白点的MALDI-TOF检测 | 第42页 |
·差异蛋白点的ESI-MS/MS检测 | 第42-43页 |
·数据库查询 | 第43页 |
2 结果 | 第43-46页 |
·野生株与突变株双向电泳图谱 | 第43-45页 |
·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及其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49页 |
·福氏2a志贺氏菌2457T argT突变株与野生株差异表达的外膜蛋白 | 第46页 |
·福氏2a志贺氏菌2457T argT突变株与野生株差异表达的周质蛋白 | 第46-47页 |
·福氏2a志贺氏菌2457T argT突变株与野生株差异表达的其它蛋白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筛选及鉴定与ArgT相互作用的蛋白 | 第49-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生物材料与化学试剂 | 第50页 |
·主要仪器与分析软件 | 第50页 |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50页 |
·PCR引物设计和扩增条件 | 第50-52页 |
·去信号肽的ArgT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52页 |
·His-OmpR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52-53页 |
·GST-pulldown捕获全菌蛋白及质谱鉴定 | 第53-54页 |
·蛋白体外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54页 |
2 结果 | 第54-56页 |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54页 |
·去信号肽的ArgT融合蛋白纯化结果 | 第54页 |
·GST-pull down的结果 | 第54-55页 |
·体外蛋白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55-56页 |
·His-OmpR蛋白的纯化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