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 | 第14-18页 |
·基团贡献法 | 第14页 |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基本思想 | 第14-16页 |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的分子集总和反应规则 | 第16-17页 |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和传统集总方法的区别 | 第17-18页 |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的国内外应用 | 第18页 |
·延迟焦化工艺技术概述 | 第18-24页 |
·延迟焦化加工能力 | 第18-20页 |
·延迟焦化工艺技术国内外现状 | 第20-21页 |
·提高延迟焦化液体产物总收率的主要措施 | 第21-23页 |
·延迟焦化主要反应机理 | 第23-24页 |
·延迟焦化工艺现有模型概述 | 第24页 |
·回收废道路沥青与减压渣油共焦化概述 | 第24-26页 |
·国内外对回收废道路沥青再生技术的研究 | 第25页 |
·渣油掺炼脱油沥青共焦化现状 | 第25-26页 |
·常见模型计算算法及软件 | 第26-31页 |
·常见分子模拟方法 | 第26-27页 |
·常见分子模拟软件 | 第27-28页 |
·常见智能优化算法 | 第28-30页 |
·龙格-库塔法 | 第30-31页 |
·本论文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3-40页 |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33-35页 |
·焦化原料渣油 | 第33页 |
·基质沥青 | 第33-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主要试验装置和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延迟焦化小试装置 | 第35-3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分析和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原料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延迟焦化产物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室模拟道路沥青老化的方法 | 第39页 |
·模拟计算所用软硬件 | 第39-40页 |
第3章 延迟焦化原料的组成分子模拟 | 第40-56页 |
·确定分子集总 | 第40-49页 |
·确定结构向量 | 第40-42页 |
·结构向量描述分子 | 第42-45页 |
·延迟焦化原料种子分子选取 | 第45-47页 |
·确定延迟焦化原料分子集总 | 第47-49页 |
·计算各分子集总相对含量 | 第49-52页 |
·延迟焦化原料组成分子模拟实例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延迟焦化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建立 | 第56-78页 |
·反应部分 | 第56-60页 |
·延迟焦化反应机理 | 第56-57页 |
·延迟焦化反应规则 | 第57-60页 |
·模型计算部分 | 第60-73页 |
·反应网络 | 第60页 |
·动力学微分方程组 | 第60-64页 |
·反应速率常数 | 第64-73页 |
·工艺过程部分 | 第73-76页 |
·延迟焦化工艺过程简化和假设 | 第73-74页 |
·延迟焦化反应过程模拟 | 第74-75页 |
·产物划分 | 第75-76页 |
·模型工艺包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延迟焦化实验室小试装置可靠性验证 | 第78-85页 |
·延迟焦化实验室小试装置 | 第78-79页 |
·延迟焦化小试装置和工业装置比对 | 第79-80页 |
·延迟焦化工业装置 | 第79-80页 |
·延迟焦化小试试验装置和工业装置的区别 | 第80页 |
·延迟焦化实验室小试装置评价试验 | 第80-84页 |
·焦化反应温度 | 第80-81页 |
·焦化反应压力 | 第81页 |
·焦化反应循环比 | 第81-82页 |
·延迟焦化小试试验数据和工业数据比对 | 第82-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延迟焦化结构导向集总模型预测准确性考察 | 第85-94页 |
·模型对实验室小试装置的适应性考察 | 第85-91页 |
·模型对不同原料预测的准确性 | 第85-86页 |
·模型对不同操作条件预测的准确性 | 第86-90页 |
·模型对气体产物组成预测的准确性 | 第90-91页 |
·模型对工业生产适应性考察 | 第91-93页 |
·为适应工业生产的模型修正 | 第91-92页 |
·模型计算结果和工业数据比对 | 第92-93页 |
·模型对工业装置气体产物组成预测的准确性 | 第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第7章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原料组成调优提高延迟焦化液收研究 | 第94-105页 |
·原料性质对延迟焦化液体收率的影响考察 | 第94-100页 |
·H/C比影响考察 | 第94-95页 |
·残炭影响考察 | 第95-96页 |
·密度影响考察 | 第96-97页 |
·分子量影响考察 | 第97-98页 |
·金属含量影响考察 | 第98-100页 |
·原料组成模型计算调优 | 第100-102页 |
·优化方案小试试验 | 第102-103页 |
·两种原料渣油掺炼提高焦化液收的机理分析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8章 渣油掺炼回收废道路沥青共焦化模型研究及实验考察 | 第105-119页 |
·回收废道路沥青的焦化可能性 | 第105-107页 |
·回收废道路沥青模拟 | 第105-106页 |
·回收废道路沥青直接焦化的困难 | 第106-107页 |
·渣油掺炼回收废道路沥青共焦化模型研究 | 第107-111页 |
·掺炼后新原料分子矩阵计算 | 第107-108页 |
·掺炼比对渣油掺炼回收废沥青共焦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操作条件对渣油掺炼回收废道路沥青共焦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渣油掺炼回收废沥青共焦化实验考察 | 第111-117页 |
·掺炼前后的产物收率比对 | 第111-112页 |
·掺炼前后的产物性质变化 | 第112-117页 |
·渣油掺炼回收废沥青共焦化经济效益估算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9-130页 |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