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9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和命名 | 第11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 第11-14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和富集方法 | 第14-18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及特点 | 第18-19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市场情况与应用前景 | 第19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超声波破碎鼠尾藻细胞对脂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22-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原料与仪器设备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23-26页 |
| ·正交试验 | 第26-27页 |
| ·不同破壁法的比较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鼠尾藻中脂质的提取工艺 | 第29-38页 |
| ·实验与方法 | 第29-30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响应曲面法(RSM)试验设计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30-32页 |
| ·响应曲面法优化鼠尾藻脂质提取工艺 | 第32-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鼠尾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 | 第38-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9-40页 |
| ·甲酯化时间的选择 | 第40-41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标准色谱图 | 第41-42页 |
| ·线性关系、检出限及精密度 | 第42页 |
| ·样品分析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优化尿素包和法富集鼠尾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工艺 | 第45-5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 ·优化程序条件与分析模型 | 第49-55页 |
| ·稳定点分析 | 第55-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 ·总结 | 第59-60页 |
| ·细胞破碎 | 第59页 |
| ·脂质提取 | 第59-60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测定 | 第60页 |
| ·尿素包合 | 第60页 |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