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索面宽幅矮塔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矮塔斜拉桥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1-12页 |
·矮塔斜拉桥的特点 | 第12-15页 |
·矮塔斜拉桥的界定 | 第12-14页 |
·矮塔斜拉桥的结构特点 | 第14页 |
·矮塔斜拉桥的受力特性 | 第14-15页 |
·矮塔斜拉桥结构特性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 | 第17-18页 |
第2章 结构空间动力分析原理及其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8-32页 |
·概述 | 第18页 |
·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8-21页 |
·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的动力方程 | 第18-19页 |
·特征向量正交性与Rayleigh商 | 第19-21页 |
·结构自振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 | 第21-25页 |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25-31页 |
·静力法 | 第25-26页 |
·动力反应谱法 | 第26-27页 |
·时程分析方法 | 第27-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双索面宽幅矮塔斜拉桥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42页 |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第32页 |
·ANSYS简介及其结构分析功能 | 第32-33页 |
·ANSYS简介 | 第32-33页 |
·ANSYS结构分析功能 | 第33页 |
·矮塔斜拉桥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33-38页 |
·桥面系 | 第34-36页 |
·斜拉索 | 第36-37页 |
·主塔 | 第37页 |
·基础 | 第37-38页 |
·背景桥梁简介 | 第38-39页 |
·设计标准 | 第38页 |
·总体布置 | 第38-39页 |
·结构构造 | 第39页 |
·基准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建模基本原则 | 第39-40页 |
·基准桥有限元模型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双索面宽幅矮塔斜拉桥的动力特性的参数分析 | 第42-71页 |
·支承条件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42-49页 |
·参数选取与计算模型 | 第42-43页 |
·基准桥模态分析结果 | 第43-46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页 |
·斜拉索间距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49-52页 |
·参数选取与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主塔高跨比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参数选取与计算模型 | 第52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主塔截面刚度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参数选取与计算模型 | 第55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页 |
·边主跨比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7-60页 |
·参数选取与计算模型 | 第57-58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页 |
·主梁高跨比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60-63页 |
·参数选取与计算模型 | 第61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页 |
·斜拉索截面面积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63-66页 |
·参数选取与计算模型 | 第64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页 |
·索、塔参数动力影响度 | 第66-68页 |
·索、塔参数动力影响度的定义 | 第66页 |
·索、塔参数动力影响度分析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5章 双索面宽幅矮塔斜拉桥的地震反应参数分析 | 第71-108页 |
·输入地震波参数的确定 | 第71-73页 |
·地震波的选择 | 第71页 |
·幅值的选择 | 第71-72页 |
·持续时间的确定 | 第72-73页 |
·振动方程中阻尼项的确定 | 第73页 |
·基准桥地震反应结果 | 第73-75页 |
·纵桥向水平一致输入 | 第73-74页 |
·横桥向水平一致输入 | 第74-75页 |
·边主跨比参数分析 | 第75-85页 |
·参数选取与计算模型 | 第75页 |
·地震反应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主梁高跨比参数分析 | 第85-94页 |
·参数选取与计算模型 | 第85页 |
·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 | 第85-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主塔高跨比参数分析 | 第94-106页 |
·参数选取与计算模型 | 第94页 |
·地展反应分析计算结果 | 第94-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结论 | 第108-110页 |
·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