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基于杭州市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2页
1 导言第12-16页
   ·问题提出第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研究目标、范围以及概念的界定第13-14页
     ·研究目标第13页
     ·研究范围与研究数据第13-14页
   ·论文研究框架第14-16页
2 文献综述与理论评述第16-24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7页
     ·农民工第16页
     ·农民工的就业代际差异第16-17页
     ·第一代农民工第17页
     ·第二代农民工第17页
   ·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第17-24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第17-19页
     ·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问题第19-20页
     ·农民工生存及就业状况问题第20-21页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第21-22页
     ·农民工心理观念问题第22-23页
     ·农民工代际差异问题第23-24页
3 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的由来和现状第24-28页
   ·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的由来第24页
   ·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的现状第24-28页
4 杭州市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分析第28-58页
   ·调查介绍第28-29页
   ·杭州市农民工基本情况分析第29-35页
     ·杭州市农民工个体特征统计分析第29-31页
     ·杭州市农民工社会经济特征统计分析第31-33页
     ·杭州市农民工就业领域统计分析第33-34页
     ·杭州市内浙江籍农民工基本情况小节第34-35页
   ·杭州市两代农民工之间就业状况比较分析第35-51页
     ·社会经济特征代际比较分析第35-37页
     ·务工领域代际比较分析第37-39页
     ·务工工资及待遇代际比较分析第39-41页
     ·农民工兼业性代际对比分析第41-42页
     ·农民工工作经验代际比较分析第42页
     ·流动动机与务工渠道代际比较分析第42-44页
     ·未来就业预期代际比较分析第44-47页
     ·务工困难及政策需求代际比较分析第47-50页
     ·两代农民工就业状况代际比较分析小节第50-51页
   ·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显著性研究第51-58页
     ·务工工资及待遇方面第52-53页
     ·农民工兼业性方面第53-54页
     ·工作经验方面第54-55页
     ·流动动机与目的方面第55页
     ·务工渠道方面第55-56页
     ·未来就业预期方面第56-57页
     ·两代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显著性研究小节第57-58页
5 杭州市农民工代际差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第58-72页
   ·兼业性代际差异研究设计第58-60页
     ·特征变量与影响因素选择第58-59页
     ·所用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第59-60页
     ·模型选择第60页
   ·兼业性影响因素模型第60-65页
     ·影响因素与因变量的相关分析第61-63页
     ·兼业性Logisitic回归模型第63-65页
   ·模型结果与兼业性代际差异影响因素分析第65-67页
     ·个体特征变量对兼业性的影响第65-66页
     ·经济社会特征变量对兼业性的影响第66页
     ·兼业性代际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6-67页
   ·工资性收入代际差异研究设计第67-69页
     ·模型选择第67-68页
     ·影响因素选择第68-69页
   ·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模型第69-70页
   ·模型结果与收入代际差异影响因素分析第70-72页
     ·文化程度变量对务工收入的影响第70页
     ·打工时间变量对务工收入的影响第70页
     ·务工收入代际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0-72页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72-78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72-75页
     ·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之间出现代际差异第72-73页
     ·两代农民工在务工收入、文化程度、工作经验等方面差异显著第73-74页
     ·代际差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第74-75页
   ·意见与建议第75-76页
   ·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与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附录第84-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下一篇:农业部门对刚果民主共和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以咖啡产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