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提取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苜蓿的生物学特征 | 第11-13页 |
·植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生态学特性 | 第12-13页 |
·苜蓿的分布 | 第13-14页 |
·国内外植物叶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植物叶蛋白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苜蓿蛋白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植物叶蛋白提取技术的研究 | 第16-17页 |
·叶蛋白提取工艺参数的研究 | 第17-18页 |
·影响苜蓿蛋白提取率的因素 | 第18-20页 |
·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18-20页 |
·蛋白提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叶蛋白的应用价值 | 第20-22页 |
·叶蛋白的营养价值 | 第20-21页 |
·叶蛋白的饲用价值 | 第21页 |
·叶蛋白的食用价值 | 第21页 |
·在其它方面的用途 | 第21-22页 |
·叶蛋白副产品的利用 | 第22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材料 | 第24页 |
·试验仪器及试剂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苜蓿叶蛋白提取方法 | 第24-25页 |
·苜蓿叶蛋白提取的具体操作步骤 | 第25页 |
·苜蓿叶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试验 | 第25-26页 |
·苜蓿叶蛋白的干燥方法 | 第26页 |
·测定指标 | 第26页 |
·苜蓿叶蛋白粉营养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苜蓿叶蛋白的功能特性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吸水性的测定 | 第27页 |
·吸油性的测定 | 第27页 |
·乳化性及乳化性的稳定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起泡性及起泡的稳定性的测定 | 第28页 |
·其它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采样阶段的划分 | 第28页 |
·数据计算与处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苜蓿叶蛋白的提取研究 | 第29-45页 |
·苜蓿品种的选择 | 第29页 |
·苜蓿叶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预浸时间对粗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固液比对粗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31页 |
·加盐量对粗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pH 值对粗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32页 |
·絮凝时间对粗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絮凝温度对粗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33页 |
·正交试验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页 |
·影响叶蛋白提取的因素 | 第35-38页 |
·苜蓿的收割时期对叶蛋白得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苜蓿收割后存放的时间对叶蛋白得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叶蛋白干燥方法 | 第38页 |
·叶蛋白脱色脱腥方法 | 第38-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浸提试剂的确定 | 第39页 |
·液固体积质量比的确定 | 第39页 |
·浸提温度的确定 | 第39页 |
·浸提时间的确定 | 第39页 |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39页 |
·吸光度测定 | 第39页 |
·蛋白质质量分数测定 | 第39页 |
·颜色、气味评定 | 第39页 |
·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不同试剂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固液质量体积比对实验影响 | 第40-41页 |
·浸提温度对脱色、脱腥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浸提时间对脱色、脱腥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叶蛋白脱色脱嗅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43-44页 |
·叶蛋白脱色脱腥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苜蓿叶蛋白深加工技术的研究 | 第45-51页 |
·苜蓿叶蛋白粉的应用研究 | 第45-51页 |
·苜蓿叶蛋白粉的营养成分 | 第45页 |
·苜蓿叶蛋白中氨基酸的组成 | 第45-47页 |
·苜蓿叶蛋白粉的营养评价 | 第47-49页 |
·苜蓿叶蛋白粉的功能特性研究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残渣制备膳食纤维及棕色液利用的研究 | 第51-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废渣预处理 | 第51页 |
·常规成分分析 | 第51页 |
·制备方法 | 第51页 |
·溶胀力与持水力分析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苜蓿草渣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 | 第52页 |
·苜蓿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 | 第52-53页 |
·苜蓿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 | 第53-55页 |
·苜蓿膳食纤维脱色研究 | 第55-56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56-57页 |
·棕色液的利用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副产品(残渣、棕色液)的利用 | 第58页 |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