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井上靖文学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8-11页 |
第二节 井上靖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 第11-16页 |
一、中国学界的译介情况 | 第12-14页 |
二、中国学界的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第三节 井上靖文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与影响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宗旨与理路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井上靖文学的视角意蕴 | 第19-55页 |
第一节 “白色河床”——井上靖文学的创作原点 | 第19-30页 |
一、文学萌芽 | 第19-22页 |
二、文学放浪 | 第22-26页 |
三、文学的原型与演绎 | 第26-30页 |
第二节“诗与小说:酵母与释义”——井上靖文学的创作空间 | 第30-44页 |
一、诗作——文学的出发点 | 第30-36页 |
二、新闻记者时代——文学的酝酿期 | 第36-38页 |
三、现代小说——文学的发展期 | 第38-40页 |
四、历史小说——文学的全盛期 | 第40-42页 |
五、社会活动——文学的实践期 | 第42-44页 |
第三节 传承与接受——井上靖文学的创作动因 | 第44-55页 |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 | 第44-51页 |
二、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与重构 | 第51-55页 |
第二章 诗与史的融合——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文本建构 | 第55-93页 |
第一节 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手法 | 第55-68页 |
一、日本文坛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根源 | 第55-61页 |
二、日本文坛历史小说创作手法的演变 | 第61-64页 |
三、《天平之甍》——由文本阐释创作 | 第64-68页 |
第二节 “西域情结”与中国题材历史小说 | 第68-88页 |
一、从“西域情结”到小说创作 | 第68-70页 |
二、《敦煌》、《楼兰》——“西域情结”的核心 | 第70-80页 |
三、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分期 | 第80-88页 |
第三节 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文化内涵 | 第88-93页 |
第三章 “历史”之于井上靖——草原史诗的另一种抒写——解读《苍狼》 | 第93-122页 |
第一节 创作渊源 | 第93-102页 |
一、成吉思汗与源义经 | 第94-96页 |
二、《成吉思汗实录》 | 第96-99页 |
三、出身之谜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狼原理”的论争 | 第102-122页 |
一、井上靖笔下的《苍狼》 | 第102-109页 |
二、《<苍狼>是历史小说吗》 | 第109-122页 |
第四章 虚往实归——井上靖晚年的孔子之道 | 第122-145页 |
第一节 井上靖的《孔子》 | 第122-131页 |
一、《孔子》的小说化 | 第122-125页 |
二、《孔子》的取材 | 第125-129页 |
三、《孔子》中的孔子形象 | 第129-131页 |
第二节 井上靖的“孔子”之道 | 第131-145页 |
一、“天命”与抗争 | 第131-134页 |
二、“仁”与“礼” | 第134-138页 |
三、“逝者如斯夫” | 第138-145页 |
结语 | 第145-148页 |
附录 | 第148-243页 |
1、井上靖访华活动表 | 第148-150页 |
2、井上靖作家及作品获奖情况 | 第150-151页 |
3、井上靖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 第151-156页 |
4、国内发表的井上靖文学研究的期刊文章 | 第156-159页 |
5、井上靖作品在世界各国的译介 | 第159-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50-251页 |
论文摘要 | 第251-255页 |
Abstract | 第255-259页 |
后记 | 第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