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6页 |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8-10页 |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研究问题的聚焦 | 第10-11页 |
四、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 第11-13页 |
五、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13-16页 |
第一章“合办”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均等的高中教育机会 | 第16-24页 |
一、县政府的政策――“使想念高中的孩子都有学可上” | 第16-18页 |
二、“合办”符合县情,符合校情――L 中学校长的认识 | 第18-19页 |
三、“合办”高中班对学生来说是“机会”,对家长来说是“一件好事” | 第19-24页 |
第二章 经济负担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24-28页 |
一、“合办”减轻农村家长在子女教育投入方面的经济负担 | 第24-25页 |
二、L 中学对乡下中学经济上的支持 | 第25-26页 |
三、“这种方式对L 中不好,增加L 中财力负担”――教育经费责任主体的错位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教育资源共享是县域内学校间均衡发展的基础 | 第28-42页 |
一、教师间的“帮带交流”是两校“合办”的交融点 | 第28-34页 |
二、“合办”班的办学环境 | 第34-35页 |
三、“合办”班的管理交流 | 第35-38页 |
四、不同的声音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合办”为农民子女增加了考大学的机会 | 第42-48页 |
一、考上大学能改变生存状况 | 第42-44页 |
二、考不上大学的人生 | 第44-4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53页 |
一、“合办”模式促进了县域内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 第48-49页 |
二、教师的“帮带交流”合作制度,丰富了我国教师流动的内涵 | 第49-50页 |
三、“合办”模式增加了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 第50-51页 |
四、农村高中的教育职能正在由为当地农村培养建设人才转向为城市输送精英 | 第51-52页 |
五、强化基础教育阶段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免费高中教育制度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