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6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14页 |
| ·选题目的 | 第8-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 第14-15页 |
| ·论文结构 | 第14页 |
| ·论文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反向抵押贷款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 ·反向抵押贷款的内涵 | 第16页 |
| ·反向抵押贷款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反向抵押贷款的特点 | 第18-19页 |
| ·反向抵押贷款的分类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反向抵押贷款利率风险研究及防范 | 第21-28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利率风险 | 第21-27页 |
| ·反向抵押贷款利率风险 | 第21-22页 |
| ·利率风险测量 | 第22-25页 |
| ·利率风险的计算 | 第25-27页 |
| ·利率风险的防范 | 第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及防范 | 第28-43页 |
| ·引言 | 第28-31页 |
| ·道德风险产生原因 | 第31-32页 |
| ·反抵押贷款模式下的住房维护风险 | 第32-33页 |
| ·住房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 | 第33-38页 |
| ·道德风险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 ·无反向抵押贷款时的最优化问题 | 第38页 |
| ·获得反向抵押贷款后借款人的最优化问题 | 第38-40页 |
| ·防范反向抵押贷款道德风险的着力点及具体措施 | 第40-43页 |
| 第五章 反向抵押贷款其他风险及防范 | 第43-45页 |
| ·寿命风险 | 第43页 |
| ·住房价值风险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反向抵押贷款定价 | 第45-52页 |
| ·反向抵押贷款定价概述 | 第45-48页 |
| ·反向抵押贷款:精算模型及评估 | 第48-52页 |
| ·反向抵押贷款精算定价模型 | 第48-50页 |
| ·反向抵押贷款精算评估 | 第50-52页 |
| 第七章 反向抵押贷款运作模式:国际经验及在我国实施的构想 | 第52-64页 |
| ·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和法国运作模式评介 | 第52-55页 |
| ·美国 | 第52-53页 |
| ·加拿大 | 第53-54页 |
| ·新加坡 | 第54页 |
| ·日本 | 第54-55页 |
| ·法国 | 第55页 |
| ·我国运作模式构想 | 第55-57页 |
| ·反向抵押贷款市场障碍 | 第57-59页 |
| ·法律、税收等因素 | 第57-58页 |
| ·房地产中介机构 | 第58页 |
| ·地区差异因素 | 第58-59页 |
| ·传统消费观念 | 第59页 |
| ·我国反向抵押贷款市场的思路设计 | 第59-62页 |
| ·参与机构分析 | 第59-62页 |
| ·反向抵押贷款对市场参与者的作用分析 | 第62-63页 |
| ·反向抵押贷款对借款人 | 第62页 |
| ·反向抵押贷款对贷款人 | 第62页 |
| ·对房地产市场 | 第62页 |
| ·反向抵押贷款对社会保障部门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总结 | 第64-65页 |
| ·论文局限及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