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贪污贿赂罪论文

腐败犯罪行为主体研究

内容提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腐败犯罪与犯罪行为主体第11-28页
 第一节 犯罪行为主体的概念第11-12页
 第二节 犯罪的自然人主体第12-14页
  一、犯罪主体的资格第12-13页
  二、特殊主体第13-14页
 第三节 犯罪的非自然人主体第14-17页
  一、单位犯罪主体特征第14-16页
  二、单位犯罪与三罚制第16-17页
 第四节 腐败犯罪及其行为主体第17-28页
  一、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第17-19页
  二、港、澳、台地区腐败与反腐败第19-22页
  三、社会转型期反腐败研究第22-24页
  四、腐败主体的特点分析第24-28页
第二章 外国反腐败立法中的行为主体第28-42页
 第一节 亚洲和非洲国家第28-32页
  一、新加坡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第28-29页
  二、日本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第29-30页
  三、南非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第30-32页
 第二节 欧洲国家第32-37页
  一、德国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第32-33页
  二、法国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第33-35页
  三、俄罗斯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第35-37页
 第三节 美洲国家第37-40页
  一、美国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第37-39页
  二、秘鲁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第39-40页
 第四节 国际组织第40-42页
第三章 腐败犯罪的根源研究第42-48页
 第一节 腐败主体产生的社会原因第42-43页
  一、人性说第42页
  二、需要说第42页
  三、道德说第42-43页
 第二节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原因第43-44页
  一、关于腐败现象的寻租理论第43页
  二、解决寻租问题的基本途径第43-44页
 第三节 腐败犯罪主体形成的文化原因第44-48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腐败问题第44-45页
  二、当代文化传播中的腐败问题第45-48页
第四章 腐败犯罪行为主体分析研究第48-64页
 第一节 公约框架下我国腐败犯罪行为主体的研究第49-59页
  一、贿赂本国公职人员第49-51页
  二、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第51页
  三、公职人员贪污挪用或其他类似方式侵犯财产第51-52页
  四、影响力交易第52-54页
  五、滥用职权第54-55页
  六、资产非法增加第55页
  七、私营部门内的贿赂犯罪和侵吞财产第55-57页
  八、对犯罪所得的洗钱行为第57-58页
  九、窝赃第58页
  十、妨害司法第58-59页
 第二节 腐败犯罪行为主体的扩张第59-64页
  一、自然人第60-61页
  二、法人第61页
  三、私营部门第61-63页
  四、公共组织第63-64页
第五章 完善反腐败立法中的行为主体规范第64-77页
 第一节 公约在我国的适用第64-68页
  一、条约的一般适用模式第64-65页
  二、公约在我国的适用模式第65-67页
  三、我国刑事立法现状第67-68页
 第二节 扩大我国腐败犯罪行为主体的思考第68-73页
  一、以“国家公职人员”取代“国家工作人员”第68-70页
  二、影响力交易犯罪主体的国内立法转化第70-72页
  三、增加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腐败犯罪第72-73页
  四、私营部门内腐败犯罪的惩治第73页
 第三节 我国反腐败法的设想第73-74页
 第四节 国家廉政体系第74-77页
结束语第77-78页
注释第78-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后记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袭警罪刑事立法化初探
下一篇:间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