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市规划管理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序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本质和观念 | 第10-16页 |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本质 | 第10-12页 |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自然属性 | 第10-11页 |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社会属性 | 第11页 |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 | 第11-12页 |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观念 | 第12-16页 |
·整体与综合观念 | 第12页 |
·协调与控制观念 | 第12-13页 |
·环境与生态观念 | 第13页 |
·历史与文化观念 | 第13页 |
·使用与参与观念 | 第13-14页 |
·科学与理性观念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天津城市形成与规划管理的定位 | 第16-24页 |
·天津城市格局形成 | 第16-18页 |
·天津城市布局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19页 |
·天津“哑铃式”城市布局的形成 | 第18-19页 |
·天津“哑铃式”城市布局的优势 | 第19页 |
·天津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 | 第19-21页 |
·初步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停滞与恢复阶段 | 第20页 |
·进一步完善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天津市规划管理发展定位的最新特点 | 第21-24页 |
·规划体现科学发展观 | 第22页 |
·提升天津市在全国的地位 | 第22页 |
·加大天津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22页 |
·规划体现国家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 | 第22-23页 |
·确定天津建设生态型、节能型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 | 第23页 |
·提出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任务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天津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 第24-32页 |
·天津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旧城改造 | 第24-27页 |
·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 | 第24页 |
·旧城改造与保护相结合 | 第24-25页 |
·旧城改造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 第25-27页 |
·天津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战略东移 | 第27-29页 |
·天津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区域协调发展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国际城市规划管理经验模式借鉴 | 第32-41页 |
·德国城市规划管理经验借鉴 | 第32-33页 |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借鉴 | 第33-36页 |
·城市规划管理 | 第34页 |
·花园城市的建设 | 第34-35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35-36页 |
·综合分析德国、新加坡对天津之借鉴 | 第36-41页 |
第五章 国内城市规划管理经验模式借鉴 | 第41-49页 |
·香港城市规划管理借鉴 | 第41-43页 |
·香港城市规划体系 | 第41-42页 |
·香港城市规划机构 | 第42页 |
·香港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制 | 第42-43页 |
·香港城市规划的实施 | 第43页 |
·香港对违反城市规划的处罚规定 | 第43页 |
·深圳城市规划管理借鉴 | 第43-46页 |
·建立集中、高效的规划国土管理体制 | 第44页 |
·探索新的规划体系 | 第44页 |
·加强规划的法制化建设 | 第44-45页 |
·完善城市规划的决策、咨询、研究体系 | 第45页 |
·加强规划的公众参与 | 第45-46页 |
·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 第46页 |
·综合分析香港、深圳对天津之借鉴 | 第46-49页 |
第六章 科学规划管理发展构建天津和谐城市 | 第49-68页 |
·营造天津规划管理公众参与的氛围 | 第49-50页 |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 第49页 |
·深化“公众参与”机制 | 第49-50页 |
·打造公众参与平台 | 第50页 |
·注重天津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 第50-53页 |
·加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及周边新城建设 | 第53-56页 |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 | 第53-54页 |
·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 第54-55页 |
·新城建设与发展 | 第55-56页 |
·完善防灾减灾、保障城市安全 | 第56-58页 |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构建人防工程 | 第56-57页 |
·安全社区建设 | 第57页 |
·全市防洪、防涝、防潮工程 | 第57-58页 |
·规划美化市容市貌,塑造城市和谐的形象 | 第58-59页 |
·把握城市整体景观 | 第58页 |
·丰富城市细节内涵 | 第58-59页 |
·整治市容市貌具体措施 | 第59页 |
·四级城镇体系建设和谐社会 | 第59-61页 |
·天津城市功能的发展进程 | 第61-68页 |
·国际物流和国际航运功能 | 第62-63页 |
·国际加工制造的生产功能 | 第63-64页 |
·生产性服务功能 | 第64-65页 |
·宜居和消费功能 | 第65-66页 |
·创新功能 | 第66-68页 |
尾声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