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逻辑结构和基本框架 | 第12-13页 |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发展进程研究 | 第14-15页 |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环境评价研究 | 第15-19页 |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环境的界定 | 第15-16页 |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 第16-17页 |
|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研究 | 第17-19页 |
|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环境评价研究 | 第19-21页 |
|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的制度环境的界定 | 第19-20页 |
|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 第20页 |
| ·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研究 | 第20-21页 |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环境评价研究 | 第21-23页 |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环境的界定 | 第21页 |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 第21-22页 |
| ·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研究 | 第22-23页 |
| ·创新系统研究 | 第23-26页 |
| ·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 | 第24-25页 |
|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 第25-26页 |
| ·总结及评价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产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 第27-47页 |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7-33页 |
|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基本类型 | 第27-28页 |
| ·技术创新过程 | 第28-30页 |
| ·技术创新激励 | 第30-32页 |
| ·技术创新扩散 | 第32-33页 |
| ·产业集群和产业竞争力 | 第33-41页 |
| ·产业集群和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 第33-34页 |
| ·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 | 第34-40页 |
| ·基本评价 | 第40-41页 |
|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 | 第41-47页 |
|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分析模型 | 第41-43页 |
|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第43-44页 |
|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互动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因素分析 | 第47-56页 |
| ·金融制度 | 第47-49页 |
| ·金融系统的功能 | 第47-48页 |
| ·金融系统对产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 第48-49页 |
| ·财政与税收制度 | 第49-51页 |
| ·财政制度 | 第49-50页 |
| ·税收制度 | 第50-51页 |
| ·信用与法律制度 | 第51-52页 |
| ·信用制度 | 第51页 |
| ·法律制度 | 第51-52页 |
| ·市场制度 | 第52-53页 |
| ·产业组织状况与产业技术创新 | 第52-53页 |
| ·市场化程度与要素配置程度对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 第53页 |
| ·教育制度 | 第53-55页 |
| ·教育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 | 第54页 |
| ·人力资本与产业技术创新 | 第54-55页 |
| ·基础设施 | 第55-56页 |
| ·交通环境与产业技术创新 | 第55页 |
| ·信息环境与产业技术创新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6-70页 |
| ·设计思路及构建原则 | 第56-58页 |
| ·设计思路 | 第56页 |
| ·构建原则 | 第56-58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8-64页 |
| ·金融制度 | 第59-60页 |
| ·财政与税收制度 | 第60-61页 |
| ·信用与法律制度 | 第61-62页 |
| ·市场制度 | 第62-63页 |
| ·教育制度 | 第63-64页 |
| ·基础设施 | 第64页 |
| ·评价方法 | 第64-70页 |
|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64-65页 |
| ·模型参数的统计意义 | 第65-66页 |
|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66-70页 |
| 第六章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评价与比较分析——以京津沪为例 | 第70-97页 |
|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70-74页 |
| ·数据来源 | 第70页 |
| ·数据说明 | 第70-74页 |
| ·京津沪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纵向评价 | 第74-86页 |
| ·北京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评价 | 第74-77页 |
| ·天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评价 | 第77-82页 |
| ·上海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评价 | 第82-85页 |
| ·京津沪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评价对比 | 第85-86页 |
| ·京津沪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横向评价 | 第86-92页 |
| ·制度环境综合得分比较分析 | 第87-90页 |
| ·制度环境各因子得分比较分析 | 第90-91页 |
| ·制度环境各因子构成因素得分比较分析 | 第91-92页 |
| ·对改善天津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状况的对策建议 | 第92-97页 |
|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 | 第92-93页 |
| ·加大产业R&D投入力度 | 第93-94页 |
| ·建立健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法律制度 | 第94页 |
| ·不断提高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 第94-96页 |
|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 第96页 |
|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第96-97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10页 |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0-111页 |
| 附录 | 第111-121页 |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