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一、邓小平对实践内涵的创新思考 | 第12-20页 |
(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践的核心内涵 | 第12-13页 |
(二) “实事求是”是实践成功的前提 | 第13-14页 |
(三) 大胆试验是实践成功的重要途径 | 第14-15页 |
(四) 人民群众的创造是实践活动的推动力 | 第15-17页 |
(五) 科学技术是实践必不可少的中介 | 第17-20页 |
二、邓小平对实践主体思想的深入阐发 | 第20-29页 |
(一) 邓小平实践主体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20页 |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邓小平“实践主体”思想的出发点 | 第20-22页 |
(三)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实践主体”思想的核心 | 第22-24页 |
(四)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邓小平“实践主体”思想的着力点 | 第24-26页 |
(五) 从人民群众需要出发,进行改革开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邓小平“实践主体”思想的归宿 | 第26-29页 |
三、邓小平对实践标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29-39页 |
(一)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 第29-33页 |
1. 重实践反对脱离实际的理论之争 | 第29-31页 |
2. 用实践第一的观点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第31-32页 |
3. 用实践第一的观点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 | 第32-33页 |
(二) 确立了实践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 第33-36页 |
(三) 提出了判断实践结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 第36-39页 |
四、邓小平实践观的主要特征 | 第39-50页 |
(一) 时代性与国情意识的统一 | 第39-40页 |
(二) 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 第40-41页 |
(三) 开拓性与求实性的统一 | 第41-43页 |
(四) 根本目的和必要条件的统一 | 第43-45页 |
(五) 总结实践经验与强调实践理念的统一 | 第45-47页 |
(六) 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