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3 本文所使用的基本概念 | 第11页 |
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6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 第17-28页 |
1 当代大学生因思想认识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突出 | 第17-22页 |
·大学生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性大 | 第17-18页 |
·大学生求知欲强,但功利化趋势较明显 | 第18-20页 |
·大学生渴望交往,又存在封闭心理 | 第20-21页 |
·大学生渴望独立,却又存在依赖性 | 第21-22页 |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8页 |
·二者契合是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价值的需要 | 第23-24页 |
·二者契合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 第24-25页 |
·二者契合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需要 | 第25-26页 |
·二者契合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需要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可行性 | 第28-35页 |
1 理论基础上,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 | 第28-29页 |
2 学科体系上,二者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 第29-30页 |
3 教育层次上,二者存在一定的连续性 | 第30-31页 |
4 教育内容上,二者具有很大的相融性 | 第31-32页 |
5 教育本质上,二者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现状及其原因 | 第35-45页 |
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现状 | 第35-39页 |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 | 第35-36页 |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照学生实际需求不够 | 第36-37页 |
·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以人为本思想欠缺 | 第37-38页 |
·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中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 第38-39页 |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二者的契合没有紧跟时代步伐 | 第39-40页 |
·二者的契合理论和实践脱节 | 第40-41页 |
·二者契合过程中各自存在着弊端和问题 | 第41-42页 |
·二者的契合缺乏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支撑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主要路径 | 第45-59页 |
1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45-48页 |
·坚持主体性原则 | 第45-46页 |
·坚持共情原则 | 第46-47页 |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48页 |
2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 第48-51页 |
·增强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性 | 第48-49页 |
·倡导发展性价值取向的心理咨询 | 第49-50页 |
·加强大学生的实践体验 | 第50-51页 |
3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 第51-52页 |
4 加强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 | 第52-54页 |
5 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第54-55页 |
6 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 | 第55-59页 |
·和谐家庭环境 | 第55-56页 |
·优化学校环境 | 第56-57页 |
·净化社会环境 | 第57-58页 |
·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坏境的有机统一 | 第58-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1:关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的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
附录2: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