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河北历史地理背景对唐后期政治及文风的影响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唐前河北地理、经济因素和割据抗争传统 | 第10-12页 |
(一) 相对独立的空间地理形态 | 第10页 |
(二) 雄厚的经济实力 | 第10页 |
(三) 优势的战略地位与割据抗争传统 | 第10-11页 |
(四) 前代失路英雄影响民众心理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唐前河北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特质 | 第12-15页 |
(一) 河北文化在隋唐臻于鼎盛 | 第12-13页 |
(二) 唐前河北文化的特质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河北唐诗的总体繁荣和中晚唐河北诗人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河北唐诗的繁荣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河北中晚唐诗人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中晚唐河北唐诗地位的下降 | 第17-18页 |
第四节 客居或徙家在外的中晚唐河北诗人 | 第18-23页 |
(一) 安史之乱后避地南方的河北诗人 | 第18-19页 |
(二) 祖辈即因科举仕进等原因向两京地区迁徙的河北诗人 | 第19-20页 |
(三) 中晚唐河北诗人为客居之地文化繁荣所作贡献 | 第20-23页 |
第三章 中晚唐诗人在河北的活动和有关河北的创作 | 第23-45页 |
第一节 本土诗人在河北行迹与创作考 | 第23-27页 |
第二节 与河北藩镇相关的诗歌创作 | 第27-40页 |
(一) 藩镇割据下的河北地域文化状况 | 第27-29页 |
(二) 魏博(治今邯郸大名东北):田兴归朝引起的创作热潮和罗弘信周围的文人集团 | 第29-33页 |
(三) 成德(治今石家庄正定):元和削藩诗和唐末王镕周围文人 | 第33-36页 |
(四) 幽州(治今北京):刘济时期的文人之盛 | 第36-38页 |
(五) 其他与河北藩镇相关唐诗:中晚唐诗人的现实关怀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页 |
第三节 其他创作、往还于河北的诗歌 | 第40-45页 |
(一) 作于河北之诗:晚唐怀古意味的加强 | 第41-43页 |
(二) 往还河北之诗:河北藩镇与朝廷关系的晴雨表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