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唐容川学术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上篇 唐容川思想基础 | 第15-25页 |
1 形气理论 | 第15-18页 |
·五脏之形秉五运化生,结合脏腑形迹,言五脏气化相通 | 第15-16页 |
·脏腑表里相合,独重三焦,言脏腑气化相通 | 第16-17页 |
·脏腑通治 | 第17-18页 |
2 阴阳水火气血论 | 第18-20页 |
·阴阳交互 | 第18-19页 |
·水火气血论 | 第19页 |
·脾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3 唐容川对三焦的独特理解 | 第20-22页 |
·统言三焦 | 第20页 |
·与诸脏腑联系之三焦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页 |
4 唐容川对"冲脉、血室"的认识 | 第22-23页 |
·冲脉 | 第22-23页 |
·血室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5 小结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下篇 唐容川伤寒学术特色 | 第25-55页 |
1 对六气、六经的解释多有创见 | 第25-36页 |
·注意六经、六气之先后,以明其源流 | 第26-27页 |
·对标本中气理论的阐释 | 第26-27页 |
·标本中见之不同 | 第27页 |
·开、阖、枢释义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六经病总论具鲜明的学术特色 | 第27-33页 |
·太阳篇总论 | 第28-29页 |
·阳明篇总论 | 第29-30页 |
·少阳篇总论 | 第30-31页 |
·太阴篇总论 | 第31页 |
·少阴篇总论 | 第31-32页 |
·厥阴篇总论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六经气化相通 | 第33-35页 |
·太阳与太阴气化相通 | 第33-34页 |
·少阳与少阴气化相通 | 第34页 |
·阳明与厥阴气化相通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少阳三焦沟通上下内外之气化 | 第35-36页 |
2 其学术思想在《伤寒论》脉证中的具体运用 | 第36-45页 |
·论伤寒脉法 | 第36-41页 |
·明脉理 | 第37页 |
·脉之机 | 第37页 |
·伤寒脉法 | 第37-41页 |
·对《伤寒论》发病机理的阐释 | 第41-45页 |
·水火气血同病 | 第41-42页 |
·冲气为病 | 第42-43页 |
·结而为病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页 |
3 对《伤寒论》用药用方的发展 | 第45-53页 |
·分经用药 | 第45-48页 |
·以形气论功效 | 第45-46页 |
·从六气出发论药之功效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页 |
·药分气血 | 第48-49页 |
·经方拓展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结语与讨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